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特朗普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霸權主義」

博客文章

特朗普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霸權主義」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特朗普讓我們見識到什麼叫「霸權主義」

2025年01月08日 18:52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可以如此凌辱其他國家,的確讓我們大開眼界。

特朗普1月7日在他的海湖莊園召開記者會,談到多個敏感問題,在短短一小時內作出多項令人震驚的聲明。

第一,特朗普呼籲用經濟手段吸收加拿大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第二,他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

第三,他要將墨西哥灣改名為美國灣,稱「美國灣,多麼美麗的名字啊!」

第四,要求北約國家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5%。

特朗普並未解釋這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標,如何能夠實現。他被問到會否避免在巴拿馬運河或格陵蘭島採取軍事或經濟脅逼手段的時候表示:「不,我不能向你保證這二者中任何一個,但我可以說,為了經濟安全,我需要巴拿馬運河和格陵蘭島…這可以保護自由世界,那兒(格陵蘭島)到處都是中國船隻,到處都是俄羅斯船隻,我們不會讓這種情況發生的。」

對於特朗普這些令人震驚的言論,受影響的國家可以用「噤若寒蟬」來形容。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說,加拿大不可能成為美國一個州。丹麥首相弗雷澤里克森重申格陵蘭島是非賣品,但她不忘對美國說軟話:「總比中俄有興趣好」。而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回應稱,不會在特朗普上任前,評論任何特朗普的論調。

外媒評論普遍認為,特朗普這些採取更加大膽的言詞,是認為自己得到授權,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言論。媒體大多認為他只是擺出一個脅迫的高姿態,為他自己1月20日上任做勢。不過,如果就此將特朗普同時提出多個侵略性的目標僅視為空言,可能也低估特朗普代表美國的野心了。

特朗普正在實現將美國作一個角色轉換,過去美國以「世界警察」自居,聲言以維護正義為目的,面對他國入侵其他弱小國家的時候會出手制止,1990年出兵攻打伊拉克,制止其侵佔科威特,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這些行為客觀上是鞏固美國在地區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但至少也是戴上一個「世界警察」的正義假面具。然而特朗普就完全將這個假面具放下,胡亂找些借口,赤裸裸地霸凌弱小國家。

特朗普這些行為,是一種典型的霸權主義(Hegemonism), 霸權主義指大國、強國、富國欺侮、壓逼、支配、干涉和顛覆小國、弱國、窮國,不尊重他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對別國進行強行的控制和統治。

西方的資本主義國家充滿著霸權主義歷史,近代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甚至亞洲的日本,都在全世界侵佔土地,略奪資源,成為霸權大國。上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由幾個霸權主義國家,為搶佔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而起。而第二次大戰的三個軸心國----德國、意大利和日本,更和特朗普相類似,突出本民族的優越性,排斥異族。納粹德國要統治全歐洲,軍國主義的日本就要在亞洲建立起所謂「大東亞共榮圈」,其實就是一個日本帝國。當年的日本將所有自己本土的主要機構命名為帝國,例如在1886年把東京大學改名為帝國大學,就是這種霸權主義的重要表徵。二戰之後,美國試圖稱霸世界,「杜魯門主義」就是美國全球戰略擴張的典型,借「遏制共產主義」為名實行擴張主義,之後就是美蘇兩國幾十年爭霸。

特朗普展現的是赤裸裸的霸權主義,主要有幾個特徵:

第一,公然聲稱以經濟或軍事手段,想侵佔其他國家的領土,包括丹麥的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這是對他國主權的赤裸侵犯。

第二,以極高關稅壓榨其他國家,最突出的對象是鄰國加拿大和墨西哥。

第三,以各種名目索取經濟利益。特朗普要求北約國家將軍費佔GPD開支由2%增加至5%,背後亦是針對著龐大的軍火交易利益,因為歐洲國家要增加軍費,其中一個主要開支就是購買軍火,而現令世界最昂貴的軍火,例如戰鬥機或導彈,美國是主要生產國。

即使軍費佔GDP 2%的要求,目前北約32個成員國當中,亦只有23個國家達標。如果美國真的是不斷脅逼其他北約國家要將軍費增至5%,美國抽水之餘,亦會將這些國家的經濟資源抽乾,所以想在美國的軍事保護傘之下存活,亦不是那麼容易。而美國自己的軍費亦只佔GDP 3.2%,卻要求他國增加至5%。

總的來說,特朗普教曉世人什麼叫做霸權主義,而對抗霸權主義除了敢於發聲反抗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擁有足夠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才可以和美國抗衡,否則就會跌入一個任人魚肉的境地,好像加拿大那樣,雖然她擁有僅次於俄羅斯的世界第二大領土,但由於對美國過份依賴,結果就淪落到被特朗普日日叫做「美國第51個州」的喪權辱國下場。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國財相一訪華  英鎊就受狙擊了

2025年01月13日 20:09 最後更新:20:49

英國新工黨政府上台後,意識到英國經濟太差難以為繼,就選擇和中國改善關係的道路,結果遭到四方八面的狙擊。

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上周六(1月11日)抵達北京開啟訪華之旅。她行前在英國《泰晤士報》撰文為中國之行辯護,表示上一屆政府「未能認識到與中國打交道的價值,英國必須自信地與中國開展貿易往來。」

李韻晴寫道:「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即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我們的第4大貿易夥伴,英國有近50萬個就業崗位依賴對中國的出口。因此,不與中國打交道根本就不是一種選擇。」

但在李韻晴訪華前夕,英鎊飽受狙擊。上周英鎊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跌至13個月以來新低。李韻晴訪華期間,英鎊就如贈慶那樣繼續探底,本周一跌至1美元兌1.21英鎊的低位。

與此同時,英國國債價格也大跌,價跌息升,10年期英國國債收益率在當地時間9日觸及2008年以來的最高點,達到4.925厘,到本周一仍在高位徘徊,報4.887厘。

在正常情況下,債券收益率上升會提振本幣匯率,但最近一星期,英國長債收益率飆升加上英鎊暴跌,這種罕見的組合,表面上是投資者對英國政府控制國債和通貨膨脹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市場因而把英國最近的金融動盪拿來與2022年的前首相卓慧詩上台時的的「小型預算案危機」比較,甚至將其與20世紀1976年的債務危機相提並論,那次危機逼使英國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救助。

反對黨保守黨上周呼籲李韻晴取消此次訪華行程,但李韻晴頂住壓力堅持訪華。

李韻晴在英國企業高層和財政官員代表團的陪同下,和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和國家副主席韓正等中國領導人見面。李韻晴在會面後表示,中英雙方達成多項共識,集中於金融服務業貿易和英國農作物和食品的出口。李韻晴稱這些中英協議「未來5年將為英國經濟提供6億英鎊的資金」。

在美國拜登政府落任前夕,還要不斷推出抵制中國和俄羅斯的措施,為下任總統特朗普挖坑。但英國工黨政府就不和美國配合,急忙要改善對華關係,拜登政府自然就不高興了。

就在李韻晴訪華前夕,英鎊受到狙擊,保守黨亦配合叫李韻晴取消訪華行程,一切來得有點巧合。雖然李韻晴堅持訪華,但估計未來英國想改善和中國的關係,最大阻力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美國。

這令人聯想起香港在1997年回歸前還是好端端的,但回歸後亞洲金融風暴卻快速席捲香港。若不是特區政府最後果斷入市,後果不堪設想。

未來中美關係風高浪急,小心香港成為其中一個戰場。近日網上出現很多唱衰港元的評論,部份打扮成財經分析,叫港人將大量資產轉成美元,說得言之鑿鑿,頗收打擊信心之效。部份影片來路不明,用機械人配音,其動機有點可疑。慎防有人先動搖港人對港元匯價的信心,為製造金融危機舖路。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