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人來人往」移民史 為香港貢獻良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人來人往」移民史 為香港貢獻良多

2017年03月10日 18:02 最後更新:19:11

香港這一個在古時屬於嶺南偏遠的地區,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從馬灣東灣在1997年發現遺址,「馬灣人」堪稱香港人「祖先」,從出土文物可見與廣東石峽文化有著同一的特徵,而李鄭屋古墓的「十字型」漢墓佈局,證明香港與華南地區的關係很密切。

香港自被秦朝統一設郡後,正式被中原政權統治。從此時起直至元朝,隨著中原戰亂,北方民眾不斷帶著文明向南遷移,香港地區文明也逐漸被同化。自唐朝起,香港成為海上交通要衝,陸上發展小規模的鹽池。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有新界原居民開始在香港定居。

香港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以「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為主題展開講座,請來香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劉智鵬教授演講。他表示香港與華南地區之間人口的遷徙及往來,在宋代出現第一個高潮,那時來自於江西、福建、廣東等地的移民就成了現在的「本地居民」。我們說的「香港五大族群」鄧、彭、侯、文、廖,大抵是在那時陸續遷入新界。

劉智鵬教授

劉智鵬教授

劉教授表示,中國人一直在內地與香港之間來往穿梭,及直至英國佔領了香港島以及九龍半島,宣佈香港為「自由港」之後,吸引商人,也吸引不少中國勞動階層,自此「人來人往」的香港就有所變化:「開埠之後,移民來港的密度是驚人的,因為香港有大量的勞工需要,除了有少量華商來到之外,還吸引大量暫時居留的人口,主要是廣東人,以及是草根階層的人。有一類是客家人,被招聘去『打石』,香港的石礦在19世紀支援著整個的華南地域。」

移民提供了勞動力量,由當時開始至到今日都在社會上發揮著作用。劉智鵬教授表示,有不少華人在當時累積了財富,成為了華人領袖,好像李陞、黃勝、何東、何啟等等,這一批傳奇人物,成立了不少法定華人團體,包括東華三院及保良局等,影響深遠至今;部分領袖的後人現時仍在香港,甚至華南地區發揮了影響力。

由早期勞動人口移民的「推因」,20世紀初中國政局混亂、日軍侵華、國共內戰,以及中共獲取權力初期的亂局,都引政香港成為人來人往的地方,也為香港帶來企業的技術、資金及勞動力。

由於人口急增,香港政府在1950年5月起開始限制大陸人來港,這個時候,人來人往就變成「偷渡」,深圳河以南始有鐵網封鎖邊界,成為了「特殊地帶」,劉智鵬教授認為這是東西冷戰時期的奇景:「冷戰有甚麼『好睇』,第一個是柏林圍牆,東德人想盡辦法逃到西德;另一個就是南北韓的板門店,南韓及北韓對峙;有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就在我們身邊,也是冷戰時期東西方一個『接點』,就是位於沙頭角的中英街,兩邊分開為社會主義的中國,一個就是資本主義的西方世界。」

當時中英如何分隔開?劉智鵬續說:「又沒有圍牆,又沒有鐵絲網,甚麼都沒有,邊界就只有一嚿石,以『空氣』來分界。中英雙方邊防人員都知道『空氣邊界』的存在,兩邊居民『踩過界』也沒問題。」他更說,在那個緊張時期,中英街一直相安無事「簡直是奇景」。

中英雙方設置了「邊境」後,再沒有像以往般「人來人往」了。講座另一名講者,熟悉香港掌故的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何志平博士就表示,當時邊境禁區多達2,800公頃,成為了「有形的屏障」,除了阻止偷渡,也阻止了民眾的交流。

何志平博士

何志平博士

何志平表示,英軍當初佔領香港,是看中維港可以為船隻補給。及後為了港口安全,先後奪取九龍半島及新界,當時邊境低度設防,兩地民眾仍可自由往來,香港居民在開埠的首百年內從未有「香港人」這個身份固化。何志平指,當港英政府在1950年起封鎖邊界後:「禁區成為香港與深圳之間的地理屏障,成為兩地人員交流往來的屏障,並逐漸對一些港人心理產生微妙影響。也就是那時,香港才開始自成一隅,獨自發展。所謂『香港文化』,也才開始出現。」

即使香港與大陸設有邊界,也有內地人不惜一切偷渡來港,擺脫窮困生活,不少他們落地生根,之後一代就順理成章成為了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現今成為香港主要勞動力之一。

事實上,自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大量企業北遷,內地與香港交流融合日益加深,也有不少的港商及專業人士到內地尋求發展,到內地工作的香港居民,高峰時期達到近24萬,佔香港總就業人口超過7%。香港,一直都是一個「人來人往」的城市,恆常亦持久。劉教授強調,香港也是一個開放多元的地方,希望更多香港人保持開放心態,順應這個環境。

大家如果有興趣,可到主辦單位之一「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的facebook專頁,重溫「香港故事(二)人來人往的移民故事」:

點擊重溫

往下看更多文章

第三屆東華三院文頴怡中華文創設計奬獲獎作品公布

2024年03月20日 15:02 最後更新:15:17

近日,《第三屆東華三院文頴怡中華文創設計奬》獲獎結果公布。經過9個多月的角逐,近100份參賽作品,公開組和中學及大專學生組各有5份獲獎作品脫穎而出,包括冠、亞、季軍各1名及優異獎2名。東華三院在3月19日於東華醫院禮堂舉行頒獎典禮,同時亦邀得比賽評審團出席,與一眾得獎者交流。

韋浩文主席(左)及文頴怡主席(右)向公開組冠軍黃佩瑜頒發獎座及獎狀。

韋浩文主席(左)及文頴怡主席(右)向公開組冠軍黃佩瑜頒發獎座及獎狀。

為繼續吸引並鼓勵青年文創發展,東華三院本年再度舉辦「文頴怡中華文創設計奬」。繼去年的主題「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飲品杯」,本屆比賽以「關聖帝君」為題,鼓勵參賽者發揮創意,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流行文化結合。

韋浩文主席(左二)及文頴怡主席(右二)向中學及大專學生組冠軍來自保良局姚連生中學的林詩康、林語露、倪淑平和李家琪同學頒發獎座及獎狀。

韋浩文主席(左二)及文頴怡主席(右二)向中學及大專學生組冠軍來自保良局姚連生中學的林詩康、林語露、倪淑平和李家琪同學頒發獎座及獎狀。


專業評審齊集  傳統、創意全重視

為確保比賽的專業性及客觀性,比賽評審團除東華三院代表外,亦包含學術界及藝術界代表。本屆六人評審團分別為東華三院癸卯年董事局主席韋浩文先生、全國人大代表及東華三院庚子年董事局主席暨獎項捐款人文頴怡小姐BBS、東華三院行政總監蘇祐安先生、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藝術家黃鼎豐先生及道風山基督教叢林藝術統籌林斷山明先生。

典禮嘉賓及一眾得獎者大合照留念。

典禮嘉賓及一眾得獎者大合照留念。

經過初賽及決賽面試多輪評審後,東華三院早前公布比賽結果,公開組冠軍由黃佩瑜以作品「關公的信與奉」奪得。設計師結合關公和廟宇文化整合作一套產品,產品包裝設計處處均體現她對於中華文化推廣的用心,包裝上採納傳統書法字體,還講解了傳統廟宇文化。整體產品設計理念很好地兼顧實用及宣傳傳統文化的意義。中學及大專學生組冠軍由來自保良局姚連生中學的林詩康、林語露、倪淑平和李家琪同學以原創劇本殺「誰陷害了關帝?」奪得。同學們結合關帝良好品德的事跡及故事,設計出不同的角色及遊戲卡,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劇本殺桌遊套裝。整個作品不但具有關帝文化的教育意義,還結合了時下最流行的文化。

公開組冠軍得獎作品「關公的信與奉」

公開組冠軍得獎作品「關公的信與奉」

從日常發掘細節 以文創傳承傳統

東華三院日前為本屆比賽舉行頒獎典禮及展覽,並由東華三院董事局成員及比賽評審團為各得獎者頒發獎盃及獎狀。東華三院主席韋浩文先生在歡迎辭中提及,東華三院一直致力投入文化資產的保育及傳承,希望透過院屬的廟宇、書院及Cafe等服務單位與公眾一同保育歷史文物,增強香港的文化底蘊。文創比賽更為本地年青人提供平台,將中華文化及文創價值發揚光大。文頴怡主席亦表示早前出席決賽面試時,很高興能與眾得獎者聚首一堂,聆聽各得獎的作品設計靈感。她亦鼓勵年輕人要多從日常生活中了解中華文化,將傳統傳承下去。公開組冠軍得獎者黃佩瑜認為︰「感恩今次比賽和評審,寺廟是我今次作品的靈感來源,希望更多人認識關公以及傳統寺廟文化」。中學及大專學生組冠軍來自保良局姚連生中學的同學們表示︰「感謝東華三院給予這一個機會給我們參賽。亦感恩各位評審認可我們,感謝學校,老師給予我們大力的支持。「誰陷害了關帝?」除了卡面,亦需要大量文字,所以我們為了呈現更好的效果,搜尋並了解了許多關帝的偉大事蹟,學到了許多。」

中學及大專學生組冠軍得獎作品「誰陷害了關帝?」

中學及大專學生組冠軍得獎作品「誰陷害了關帝?」

得獎者及作品名單

 

「創活MM2」中華文創咖啡店

為使服務年輕化及普及化,東華三院在2021年於灣仔洪聖廟旁正式開設「創活MM²」中華文創咖啡店。咖啡店以中國傳統文化及香港特色為主題,同時推廣廟宇文化,透過將文化融入民眾日常生活,加強與市民的連結。

咖啡店樓高兩層,地下為餐飲區,二樓「也文也武館」則為文創商品寄賣區、工作坊、講座及展覽場地空間。咖啡店亦會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工作坊,吸引年輕人參與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地址︰灣仔皇后大道東127號

服務時間: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9時半至下午6時正(星期日休息)

電話:2435 0240

Instagram︰@mm2cafe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