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歷史長河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百年前的人影相為什麼不笑?

2020年11月06日 10:00

推斷有幾個原因。

百多年前相機發明並在皇室貴族上流社會普及,流傳下大量黑白老照片,讓我們繼繪畫之後,看到真實面貌:究竟清末時期的皇帝名臣妃嬪等容貌是如何;百姓生活是怎樣等等,都真實地反映。不論中外,不難發現絕大多數的人物影像,他們大多都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不像現代人攝影會笑,為什麼呢?

更多相片
攝影師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於1874年在北京拍攝一名大家小姐與丫鬟 (網上圖片)

推斷有幾個原因。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北京 (網上圖片)

我們可能早已習慣,以為「偉人」都是比較認真,所以照片通常都嚴肅,不過早年的普通人家拍攝,幾乎個個嚴肅。他們不會笑的原因,推測有以下幾點: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慈禧與公使夫人合影,看見下面那張左一名左二兩名夫人,在曝光時稍為晃動頭部後,拍出來的相片樣貌模糊 (網上圖片)

為了清晰,攝影師甚至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再用一些隱藏支架固定頭部,盡量保持不動。令到每個人都相當嚴肅,不會笑。

李鴻章出使期間在德國皇宮留影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以前攝影操作很困難,不像今時今日隨時可以影一張。早期的攝影,通常用於官方及嚴肅場合,例如一些典禮之類,氣氛緊張,拍照時自然不會大笑。

清代家庭照 (網上圖片)

再者,在17世紀社會,當時文化都認為,會咧嘴而笑的都是低下階層,西方更認為都是沒有文化、醉酒、小孩或是戲子。有資格或有能力拍攝肖像的人,大都是名門望族,他們自然不會笑出來了。還有在當時口腔衛生意識及潔齒用具較差的時候,並非個個都有一棚亮麗的牙齒,當照片能永久保存,珍而重之時,大家都習慣不露齒笑來拍照。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攝影師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於1874年在北京拍攝一名大家小姐與丫鬟 (網上圖片)

攝影師Adolf Erazmovich Boiarskii於1874年在北京拍攝一名大家小姐與丫鬟 (網上圖片)

我們可能早已習慣,以為「偉人」都是比較認真,所以照片通常都嚴肅,不過早年的普通人家拍攝,幾乎個個嚴肅。他們不會笑的原因,推測有以下幾點:

受到早期攝影的技術所限,當時攝影術曝光時間非常長,早期的銀版攝影法,照片曝光時間需要十多分鐘,難以拍攝肖像和移動中的物體,要人家保持同一姿勢笑15分鐘,也是沒可能的事,在這個階段,最常見的攝影題材是風景和靜物。及至1841年,法國攝影師克勞德成功研發出技術,將曝光時間縮短至以秒計。即使如此,被攝對象只要稍有晃動,拍出來的照片也不會清楚。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北京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北京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駱駝商隊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英國攝影師Thomas Child 在1870-1880年代拍攝的蒙古喇嘛 (網上圖片)

為了清晰,攝影師甚至會讓客人坐在椅子上,再用一些隱藏支架固定頭部,盡量保持不動。令到每個人都相當嚴肅,不會笑。

慈禧與公使夫人合影,看見下面那張左一名左二兩名夫人,在曝光時稍為晃動頭部後,拍出來的相片樣貌模糊 (網上圖片)

慈禧與公使夫人合影,看見下面那張左一名左二兩名夫人,在曝光時稍為晃動頭部後,拍出來的相片樣貌模糊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以前攝影操作很困難,不像今時今日隨時可以影一張。早期的攝影,通常用於官方及嚴肅場合,例如一些典禮之類,氣氛緊張,拍照時自然不會大笑。

李鴻章出使期間在德國皇宮留影 (網上圖片)

李鴻章出使期間在德國皇宮留影 (網上圖片)

再者,在17世紀社會,當時文化都認為,會咧嘴而笑的都是低下階層,西方更認為都是沒有文化、醉酒、小孩或是戲子。有資格或有能力拍攝肖像的人,大都是名門望族,他們自然不會笑出來了。還有在當時口腔衛生意識及潔齒用具較差的時候,並非個個都有一棚亮麗的牙齒,當照片能永久保存,珍而重之時,大家都習慣不露齒笑來拍照。

清代家庭照 (網上圖片)

清代家庭照 (網上圖片)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吏胥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清代街頭牙醫實況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紡織婦人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清代官兵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左起) 在御花園的莊士敦、溥傑、潤麒、溥儀 (網上圖片)

隨著拍攝技術提高,清末時期有不少可攜式相機,曝光時間也短了很多,已經可以拍攝一些較自然的相片,成為珍貴記錄。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