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戰中國沒派兵 14萬勞工捲入戰事有血淚

歷史長河

一戰中國沒派兵 14萬勞工捲入戰事有血淚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一戰中國沒派兵 14萬勞工捲入戰事有血淚

2021年01月01日 10:01 最後更新:02月06日 06:15

歷史上,中國雖然宣布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而真正捲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勞動力,當中數千華工更客死異域。

「中國勞工旅」當中的842人,長眠法國西北部墓園 (網上圖片)

「中國勞工旅」當中的842人,長眠法國西北部墓園 (網上圖片)

在歐洲戰場上,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 (Battle of Somme),英軍傷亡就達40萬。隨著戰爭的演進,協約國面臨嚴重人力資源危機。當兵員銳減、勞力奇缺,難以為繼之時,英國一位軍官提出:「為什麼不用中國人?」

更多相片
「中國勞工旅」當中的842人,長眠法國西北部墓園 (網上圖片)

歷史上,中國雖然宣布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並沒有真正派出軍隊。而真正捲入戰爭的中國人,是以14萬北方農民為主組成的中國勞工,協約國稱為「中國勞工旅」(Chinese Labour Corps),他們為協約國西線戰場提供了重要勞動力,當中數千華工更客死異域。

1917年到達法國馬賽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在歐洲戰場上,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損失慘重,僅僅1916年7月發生的索姆河之戰 (Battle of Somme),英軍傷亡就達40萬。隨著戰爭的演進,協約國面臨嚴重人力資源危機。當兵員銳減、勞力奇缺,難以為繼之時,英國一位軍官提出:「為什麼不用中國人?」

1918年在法國北部,由英國招募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為了讓更多的歐洲人從工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前線,英法將他們的目光,投向價廉豐富的人力資源上,希望中國人可以作為工人前往歐洲支援協約國作戰。在德國無暇顧及遠東地盤之下,英法舉行大規模勞工招募。由於當時的北洋政府,不願意得罪德國人,計劃一開始都是半官方,但是在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正式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負責輸出勞工。

1918年,在法國的中國工接受迷彩部署訓練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當時,英法選拔華工非常嚴格,凡患有眼病、肺結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絕。招募的華工以山東人、湖北人為主,此外還有一部分人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南、安徽,甚至甘肅。選拔後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衛展開簡單軍事訓練,等待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法國。

法國媒體《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有關中國工的報道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從1916年5月輸出第一批勞工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11月,相繼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到達戰火紛飛的歐洲,展開曲折艱辛勞工歷程。法國歷史檔案館藏有大量相關文獻資訊,當中報紙《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報道首批中國勞工到達馬賽港,並以充滿期待的態度去描寫:「這些華工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比安南(越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體檢報告認為絕大部分華工身體健壯,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個好消息。」

1917年在前線的中國工 (網上圖片)

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的14萬華工,近三分之二為山東人,他們在歐洲後多從事挖掘戰壕、築路、救護傷員等戰勤工作,犧牲約兩萬人,有的只有工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其中有一次事故發生在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海域,擊中運送華工的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在歐洲戰場的中國工 (網上圖片)

在歐洲戰場的中國工 (網上圖片)

清理英國坦克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自1917年8月中國向德國宣戰,法方監管下的中國工開始在前線,許多華工在掘埋屍體或者抬運傷兵的時候,精神刺激被關進了瘋人院。有的還向前線運送彈藥,另一些人就留在了英法戰壕修繕掩體。據了解,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修繕戰壕的華工就拿著工具衝入陣地與德軍搏鬥,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戰死。

1917年到達法國馬賽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1917年到達法國馬賽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為了讓更多的歐洲人從工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走向前線,英法將他們的目光,投向價廉豐富的人力資源上,希望中國人可以作為工人前往歐洲支援協約國作戰。在德國無暇顧及遠東地盤之下,英法舉行大規模勞工招募。由於當時的北洋政府,不願意得罪德國人,計劃一開始都是半官方,但是在1917年中國宣布參戰,正式轉由中國政府勞工部負責輸出勞工。

1918年在法國北部,由英國招募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1918年在法國北部,由英國招募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當時,英法選拔華工非常嚴格,凡患有眼病、肺結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絕。招募的華工以山東人、湖北人為主,此外還有一部分人來自遼寧、吉林、江蘇、湖南、安徽,甚至甘肅。選拔後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衛展開簡單軍事訓練,等待乘船離開中國前往法國。

1918年,在法國的中國工接受迷彩部署訓練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1918年,在法國的中國工接受迷彩部署訓練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從1916年5月輸出第一批勞工開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8年11月,相繼有14萬華工遠涉重洋到達戰火紛飛的歐洲,展開曲折艱辛勞工歷程。法國歷史檔案館藏有大量相關文獻資訊,當中報紙《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報道首批中國勞工到達馬賽港,並以充滿期待的態度去描寫:「這些華工通過仔細挑選招來法國。大部分來自中國的北方,比安南(越南)人更加能忍受我們國家的氣候。體檢報告認為絕大部分華工身體健壯,對我們國家繼續在那兒招工是個好消息。」

法國媒體《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有關中國工的報道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法國媒體《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號有關中國工的報道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1916年至1918年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共招募的14萬華工,近三分之二為山東人,他們在歐洲後多從事挖掘戰壕、築路、救護傷員等戰勤工作,犧牲約兩萬人,有的只有工號,連名字都沒有留下。其中有一次事故發生在1917年2月24日,德國潛艇在地中海海域,擊中運送華工的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

按照最初約定,華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並不參戰,但事實上華工的工作幾乎都是處於最前線。法招華工多被安排到軍工企業。當時對勞工有需求的企業都會便用華工,由布雷斯特、馬賽,以至里昂、敦刻爾克(鄧寇克),兵工廠、冶金、化工、建築都有華工身影。至於英招華工則幾乎全部投放到前線挖戰壕、修築工事、埋屍掃雷等。

1917年在前線的中國工 (網上圖片)

1917年在前線的中國工 (網上圖片)

在歐洲戰場的中國工 (網上圖片)

在歐洲戰場的中國工 (網上圖片)

自1917年8月中國向德國宣戰,法方監管下的中國工開始在前線,許多華工在掘埋屍體或者抬運傷兵的時候,精神刺激被關進了瘋人院。有的還向前線運送彈藥,另一些人就留在了英法戰壕修繕掩體。據了解,在1917年法國皮卡第的一場戰鬥中,英軍士兵全部負傷,修繕戰壕的華工就拿著工具衝入陣地與德軍搏鬥,當援軍趕到時大部分華工已戰死。

清理英國坦克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清理英國坦克的中國工 (法國歷史檔案館圖片)

當1918年11月戰爭結束,法國依然需要勞動力,中國工人於是繼續工作,他們和法國公民一樣自由。中國勞工旅的大多數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國,據估計留下來的三千人留在了法國,少部分還娶了法國人做妻子。至於為英國工作的勞工則未能獲得融入當地社會的機會,英國政府把他們全部遣返回國。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