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秦統一推行郡縣制 間接令姓氏制度平民化

史空穿梭

秦統一推行郡縣制 間接令姓氏制度平民化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秦統一推行郡縣制 間接令姓氏制度平民化

2020年06月13日 10:00 最後更新:06月14日 00:12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作為維繫周王室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制度,終於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

秦始皇 (網上圖片)

秦始皇 (網上圖片)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氏用來區別貴賤,而只有貴族才有氏,貧民是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別婚姻,同姓不能通婚,但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

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全面實施的「郡縣制」取代「分封制」。這種完全以行政區劃代替宗法氏族血緣為關係的網絡,令代表貴族階級高貴出身門第的「氏」失去了原先的作用。加上六國被滅後,大部份的王子王孫都淪為庶民,代表貴族階級高貴出身門第的「氏」,亦變得徒有虛銜而已。

秦始皇最終消滅六國,結束戰國時代。(網上圖片)

秦始皇最終消滅六國,結束戰國時代。(網上圖片)

秦漢以後,慢慢地姓、氏開始合一。姓與氏二者可以通稱,姓即氏,氏即姓,姓與氏已不再有任何意義上的區別。周代出現了大量的氏,如魯、齊、楚、司馬等等,都由氏轉為了姓,令姓的種類變得更豐富。

無論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人人都可以擁有姓氏。(網上圖片)

無論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人人都可以擁有姓氏。(網上圖片)

另外,自此每一宗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子孫們都可以永久使用,不再和之前會不斷變化。而無論帝王將相,士農工商,人人都有姓,不再像先秦那樣貴族有氏,平民有名無氏了。這一文化習慣與姓氏制度一直延續至今。「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唐宋後中國姓氏學逐步定型,民國前《百家姓考略》、《姓氏考略》等典籍往往把諸姓(即先秦的氏)起源上溯至堯舜、甚至炎黃傳說時期。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