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理解,尊重和溝通,在任何關係中都適用。

為人子女,面對父母的強勢,如果反駁,可能就會被加以「不孝」的「罪名」。然而,如果子女就事論事卻不反駁的話,心中一直壓抑著一股氣,又會很難受。正如曾經網上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父母講得過你的時候和你「講道理」,他們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尋找心結的解藥良方呢?國際著名導演李安曾說過: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讓孩子感受到愛,比愛孩子更重要,而愛的真正基礎是尊重,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當生命被尊重時,才會更加的自由與綻放。

李安(AP圖片)

李安(AP圖片)

李安在多年前拍完父親三部曲中的《喜宴》後,說過一段話:

「與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

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裡面,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就夠了。」

李安提到,中國自古以來的所謂「孝順」,其實是有一個不平等的階級觀念在裡面,認定小孩一定要服從家長,要「順」,它跟現在的普世價值中「平等」衝突,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李安和兒子(AP圖片)

李安和兒子(AP圖片)

著名作家嚴歌苓評論說,父母跟孩子的關係,說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也應當平等自由,沒有高低階級之分。看到這個觀念的時候,很多人豁然開朗,如釋重負——這些年,因為「違背」父母意願而產生的罪惡感終於開始消散。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獨立的人,孩子的想法也應當獲得尊重,不聽父母的話不是不孝順,不是忤逆,那只是個人的自由選擇罷了。

大人們總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給你規劃好人生軌跡,一旦你做出了另外的選擇,「不懂事」的帽子就扣在了頭上,並會施加各種壓力,甚至把養育你的辛苦作為一個殺手鐧。然而,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嚴歌苓(網上圖片)

嚴歌苓(網上圖片)

那為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育兒先育自己。

父母首先需要把養育的注意力從孩子轉向自身,唯有改變自己、豐富自己、提升自己,以充滿愛、價值感、尊重人際界限、擁抱改變的積極狀態,才能説明孩子健康成長。也就是說,好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應該更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姿態,應該努力去成為一個充滿愛與責任、獨立而且追求自我價值的人,成為小孩模仿的榜樣。而不是一味對著孩子指手畫腳,用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小孩。畢竟,父母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戶。

很多父母喜歡把 「我這輩子都是為了你」 之類的話掛在嘴邊,把一生的重量都壓在孩子身上,這樣的愛,太沉重,讓人喘不過氣。這種思想包袱籠罩下的小孩,很容易悶悶不樂。家庭的環境應該是輕鬆,快樂,沒有包袱的,過度的壓力對任何一個成長中的小孩都是不利的。

李安(AP圖片)

李安(AP圖片)

為人子女又該怎麼做?不要認為父母的給予都是理所應當的。

期望父母平等地對待我們,那麼我們也要學會正確地對待父母。獨立自主,不向父母索取,不認為父母的給予都是理所應當,對於養育之恩,要心懷感激。傳統文化宣揚長幼尊卑,大多數父母顯得很強勢,而他們的強勢,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指責、埋怨。

父母要理解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意識到他們不同年齡段的行為都有其正當性,就會對他們的行為更加寬容。反過來,子女也應該這樣去包容父母。子女和父母產生矛盾的時候,不妨試著脫離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孝順」枷鎖,讓愛而非血緣成為這段關係的紐帶,把父母當做朋友,用溝通代替指責,爭取把給彼此的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