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安史之亂唐代盛衰分水嶺 安祿山為何起兵?

歷史長河

安史之亂唐代盛衰分水嶺 安祿山為何起兵?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安史之亂唐代盛衰分水嶺 安祿山為何起兵?

2019年04月12日 10:00

對安祿山來說,說不定反叛還有活路,只是在河南陷入苦戰......

中國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主角之一安祿山因此出了名。他被形容為禍亂天下,大奸大惡。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就是因為安祿山叛唐,令到唐代轉衰而滅亡。

更多相片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對安祿山來說,說不定反叛還有活路,只是在河南陷入苦戰......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事實上,唐玄宗的天寶年間,明明還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弼、李光弼、郭子儀等名將健在,朔方、隴右之兵強盛,安祿山區區15萬人馬,為何敢於造反?就要看看他本身的多項條件。安祿山當時身兼盧龍、范陽、河東三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二十多萬,對於他管理的節度使轄區,區中的軍事、行政和財政都能夠控制著,要說他是當時唐朝實力最強的節度使,也應該沒錯的。一旦朝早的安祿山要一點野心,有這客觀條件造反,乃人之常情。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當時唐朝能夠控制的軍隊中,能夠抗衡安祿山的就只有朔方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但朔方節度使並不完全被唐玄宗信任,反之,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還超過朔方。再了解一多一點安祿山和朝中大臣的關係,很大多數都密切,故安祿山能夠全面掌握朝廷的真實底細。起兵前夕,安祿山得知朝廷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實力,真正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都在各個節度使手中,除了朔方軍和隴右軍近一點,其他的都「遠水救不了近火」。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不過李林甫死後,朝堂人才青黃不接,於是只懂斂財的楊國忠接班。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只能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而唐玄宗又企圖讓兩人互相牽制,安祿山的氣焰這才開始囂張起來。

從當時形勢上說,如果安祿山的冒險比較順利,也就是從河北一帶起兵,長驅直入,直奔長安,就可以迅速控制華北和關中地區,同時切斷江淮財賦和朝廷間的交通,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是沒想到,叛軍在河南就陷入了苦戰,被朝廷調集的軍隊纏住......

安祿山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他趁唐朝內部空虛腐敗,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約15萬士兵。號稱20萬在薊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師,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為藉口,於范陽(今北京)起兵。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莫高窟中描繪安史之亂後唐軍的壁畫 (網上圖片)

事實上,唐玄宗的天寶年間,明明還有高仙芝、封常清、哥舒弼、李光弼、郭子儀等名將健在,朔方、隴右之兵強盛,安祿山區區15萬人馬,為何敢於造反?就要看看他本身的多項條件。安祿山當時身兼盧龍、范陽、河東三個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二十多萬,對於他管理的節度使轄區,區中的軍事、行政和財政都能夠控制著,要說他是當時唐朝實力最強的節度使,也應該沒錯的。一旦朝早的安祿山要一點野心,有這客觀條件造反,乃人之常情。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當時唐朝能夠控制的軍隊中,能夠抗衡安祿山的就只有朔方節度使手下的軍隊,但朔方節度使並不完全被唐玄宗信任,反之,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還超過朔方。再了解一多一點安祿山和朝中大臣的關係,很大多數都密切,故安祿山能夠全面掌握朝廷的真實底細。起兵前夕,安祿山得知朝廷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實力,真正戰鬥力比較強的軍隊,都在各個節度使手中,除了朔方軍和隴右軍近一點,其他的都「遠水救不了近火」。

在安祿山未反唐之前,唐玄宗任用李林甫為相期間,李林甫權術手腕高超,將安祿山玩弄於股掌之中,好幾次安祿山差點被李林甫搞死。不僅如此,安祿山身邊的親信也遭到李林甫滲透,更讓安祿山如履薄冰。再之背後還有個更加狡猾更加深不可測的唐玄宗,也可讓李林甫一生牽引著他的鼻子走。這段時間,安祿山立足未穩、顧慮極多,應該沒有膽胡思亂想。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不過李林甫死後,朝堂人才青黃不接,於是只懂斂財的楊國忠接班。他無法有效的控制安祿山,只能簡單粗暴的打壓和排擠,而唐玄宗又企圖讓兩人互相牽制,安祿山的氣焰這才開始囂張起來。

再者唐玄宗年紀老邁,安祿山雖然一直討好、巴結唐玄宗、楊國忠、楊貴妃,還算成功,但一旦唐玄宗駕崩,安祿山就極可能成為繼位皇帝要拿來開刀,以樹立權威的最佳對象,所以他必須先下手為強。鋌而走險,贏了就做皇帝開基立業,輸了就是死。說不定,反叛了還能有活路。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為題材的《明皇幸蜀圖》 (網上圖片)

從當時形勢上說,如果安祿山的冒險比較順利,也就是從河北一帶起兵,長驅直入,直奔長安,就可以迅速控制華北和關中地區,同時切斷江淮財賦和朝廷間的交通,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只是沒想到,叛軍在河南就陷入了苦戰,被朝廷調集的軍隊纏住......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