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f.com圖片

basf.com圖片

Every child is a scientist, it is often noted.——這是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PCAST)2010年出版STEM教育建議報告中,談到從哪個方向、用什麼手段激發學生接受STEM教育時,引用《搖籃裡的科學家—認識嬰幼兒早期的學習歷程》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What Early Learning Tells Us About the Mind一書中的名句。

如何讓孩子成為科學家?上周在中大舉行的「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就是一種實踐方式。這個免費教育活動,讓孩子透過簡單、安全及趣味性的實驗,探索化學的奧妙。與此同時,同名活動在北京、上海亦先後舉行。這家德國老牌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二十年前成立「巴斯夫小小化學家」,隨後分別引入亞太地區(香港始於2006年)。

當日在中大,愈一千位小孩子在中學生和巴斯夫義工隊的指導下,體驗了化學實驗。科學實驗是一個很「稀罕」的教育資源,而一個社會的科普能夠成風氣,又與孩子接觸實驗的機會有密切關係。

台灣《天下雜誌》2010年10月對當地國、中學生(初中與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一條問題「想成為科學家嗎?」結果八成學生很明確的回答︰「不想」。研調發現台灣國、中學對科學不感興趣,是因為科學課的教法,與日常生活脫節。「此次調查發現,整體學生竟有高達39%的比例『都沒做過』科學實驗,『每周低於一次』的比例也還有37.1%。若進一步對照學生對實驗的期待,高達45.5%的學生希望平均『每周做一到兩次』實驗。」這表示,學生是喜歡做實驗的,可是學校遠未能滿足他們。

STEM不以傳統的書本傳授為主,最大特色是讓學生「動手做」,學生也希望多做實驗而不是要背很多公式。可是理想歸理想,台灣也好、香港也好,課務繁多的老師難以負責更多科學實驗,家長們亦苦無know how在家中與孩子作「親子科學實驗」。想要栽培更多科學家,就要讓孩子更早接觸科學,但單靠暑假活動,遠遠不足夠。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巴斯夫除了主辦一年一度的活動之外,網頁亦提供一些科學實驗指南、網上互動遊戲,其實,這裡有很大發展空間,例如香港可以組織一個「科學實驗帶回家,培養孩子當科學家」的科普運動,擁有科技的公司和機構一起製作不同的、可供網上學習的簡單、趣味科學實驗,主題還與生活相關、香港相關的話,我想效果一定會非常好。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