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首現老鼠傳播戊型肝炎 袁國勇批街道衛生差不如03年

社會事

首現老鼠傳播戊型肝炎 袁國勇批街道衛生差不如03年
社會事

社會事

首現老鼠傳播戊型肝炎 袁國勇批街道衛生差不如03年

2018年09月28日 18:40 最後更新:19:02

老鼠數目未必低過香港人口!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香港大學醫學院發現,全球首宗由老鼠傳人的戊型肝炎個案,患者免疫系統較差,並曾接受屍肝移植,但感染與移植手術無關,估計傳播途徑為進食有老鼠糞便的食物引致,患者服藥後已康復。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表示,暫未能確定是否該名患者身體較差所以染病,還是老鼠帶有的病毒已改變可以感染人類,他認為「香港老鼠數目未必低過香港人口」,個案已響起警號,不排除將來會有社區爆發,呼籲大眾不能掉以輕心,保持家居及街道清潔。

袁國勇認為,香港老鼠數目未必低過香港人口。

袁國勇認為,香港老鼠數目未必低過香港人口。

據了解,一名56歲住在彩雲邨的肝臟男患者,去年5月接受屍肝移植手術,7月肝功能出現異常情況,肝酵素指數持續上升,他接受測試時,發現他並非患有常見的「A物種戊型肝炎」。瑪麗醫院再為他檢驗,9月確診他對「C物種戊型肝炎」呈陽性反應,該物種病毒一直只在老鼠身上,但從未發現能感染人類。男病人隨即服用「利巴韋林」藥物,肝功能漸回復正常,今年3月身體亦再無該物種病毒。

男病人留醫瑪麗醫院。(資料圖片)

男病人留醫瑪麗醫院。(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稱,檢驗過捐贈者組織及手術用具,均沒有戊型肝炎病毒,病人手術後亦沒有出現排斥,故排除移植手術是感染原因。他補充,患者低層單位沒有發現老鼠,但他居住在樓層垃圾房附近,那裡有食物殘渣,衛生情況惡劣有老鼠出沒,但沒有老鼠帶有「C物種戊型肝炎」。不過,瑪麗醫院覆檢2012至2017年,在黃大仙收集的老鼠樣本中,發現其中一隻帶有該病毒,但基因排序跟患者的不吻合。

袁國勇表示,以往從未發現「C物種戊型肝炎」可感染人類,但難以確定是因為個案病人身體虛弱、病毒基因改變,導致更容易感染人類,還是以往已有感染個案但從未發現。他解釋,因為以往只有「A物種戊型肝炎」感染人類,從未有「C物種戊型肝炎」個案,故以往全港均無對該病毒的測試,今次也是瑪麗醫院專門為是次個案制定相關檢驗,建議醫管局在不同醫院也發展類似測試。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他引述食環署黃大仙區鼠患指數只有1%,情況並不嚴重,但他稱若老鼠藥放在較少老鼠地方,理論上指數不會高,故未必能反映實際鼠患情況。

袁強調,在未知情況下,應採取小心謹慎態度,因為或許個案是病毒「大爆發前的訊號」,又表示「香港老鼠數目未必低過香港人口」,僅在隱藏位置不常見。袁國勇回憶起,2003年時人心惶惶,街道特別整潔,但留意到近年後巷十分骯髒,認為市民不能全依賴食環署人員清潔街道,每人皆有責任保持地方乾淨。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