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投資未來必不可少

博客文章

投資未來必不可少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投資未來必不可少

2018年10月12日 18:54 最後更新:18:59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大嶼山填海建造人工島,造地1700公頃。計劃提出之後,被反對派議員大力攻擊,說計劃花費四、五千億元,等於倒水落海。林鄭則反駁說,「明日大嶼」計劃等如當年的「玫瑰園」大計,說如果當日政府沒有決心排除萬難興建新機場,今日香港會怎樣?

講到新機場,我就有故仔講啦!當年是我獨家爆出政府拍板落實興「玫瑰園」計劃的新聞。話說1989年中國爆發「六四事件」,香港人心動蕩,事件初定之後,香港出現移民潮。在此之前,當時的港英政府已經研究興建新機場,並提出了四個選址方案,卻一直未有定案。在「六四」發生後,很多人估計劃可能有變。

我與當時的一位經濟局高官通電話,問他有關新機場的問題。他突然爆料說,「不用多想了,政府會拍板興建新機場。港督衛奕信視興建新機場為玫瑰園計劃,勾畫美好的香港前景,希望藉此重振香港人的信心。」

至於機場選址方面,高官說會在赤鱲角,因為四個選址當中,赤鱲角是唯一一個已經做了前期研究的地點,政府希望快速上馬興建新機場,所以會選在赤鱲角。我得到如此重要消息,喜不自勝。就在第二天,政府拍板玫瑰園計劃,成為我當時任職的《信報》的頭版頭條新聞。消息一出街,全港震動,因為完全估不到政府會有這麼大的信心,投資這麼多錢去興建新機場。不過,也因為這個計劃的規模太大,一度被中方質疑會掏空香港的儲備。歷史何其相似。

香港地少人多,發展受到極大局限。再加上近年政制開放,各種利益團體都會影響政府的決策,令到政府開發土地越來越困難,填海雖然需要時間較長,但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大規模造地的可行方案。林鄭顯然把「明日大嶼」計劃特看成為《施政報告》的最大賣點,但提出之後受到反對派大力抨擊。感覺上,林鄭在建制派內朋友不多,建制派雖然支持填海,卻沒有人出來力挺她,輿論有點向反對填海傾斜。

只要細看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並不是一個沒有價值的大白象工程,可以從幾個角度硏究。第一、投入5000億元,否會耗盡儲備政府呢?這個龐大投資不是一年內花光,而是15年以上的工程,每年平均計算,其實開支是300多億元,單是今年,政府的基建開支就超過1000億元,所以把5000億元攤長來計,並非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而且這只計支出,未計填海後賣地或售樓的收入。

第二、只要輸入勞工,便可以大大減低開支。當年香港興建新機場,在機場人工島上採取封閉式管理方法,大量輸入外勞,以控制興建成本。不過,如今政制逐步開放,特首由選舉產生,工會在特首選委會中有很大勢力,所以政府對輸入勞工隻字也不敢提。此前高鐵的延期和超支,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不想輸入大量外地勞工所致。現時內地建樓成本每呎大約500元人民幣,而香港卻要4000元,可見香港建築勞工成本有多高昂。輸入勞工是減低成本的最有效方法,而應否輸入勞工,卻是政治決定。若反對派反對大嶼山填海大計只因成本高昂,只要他們同意填海,就可以大降成本。

第三、其他替代方案,其實並不可行。反對派可以很容易地提出以棕地或使用高爾夫球場替代填海的方案。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那些地方能發展的房屋數量有限,道路和交通接駁都局限極大,在那裡大幅發展,大量建樓和增加人口,當地居民嘈到拆天,司法覆核的風險甚高。如果填海需要慢到15年才可以見到第一批房屋,發展棕地和高球場也未必快得過填海,更重要的是這些方案的土地供應有限。

很多香港人現時正在捱貴租、捱貴樓,填海雖然不是一個馬上可以解決問題方法,但起碼可以為香港下一代人謀福利,讓他們有機會買或者租較便宜的樓,有較廣闊的生活空間,所以填海方案值得支持。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要敢於講香港食麵無犯國安法

2024年03月28日 20:30 最後更新:21:02

這裡先講兩個故事。

早前和一個G7大國的領事館官員食飯,其中一位商務參贊最近剛調來香港,他說他的家人問他「香港安不安全,是不是還有人在掟汽油彈示威? 」他感到有點無奈。後來總領事講到這個話題亦說,他的朋友也問他,「現在香港訂立了國安法之後,是否還可以上網? 」G7大國對香港的政治本來並不友善,但這些外交官都笑言,這些比較離譜的想法,恐怕是當地媒體散播的偏見,讓他們的國人根本不知道香港是怎樣的一回事。

美國的情況就更加嚴重,早前一個基金會安排了一班美國的中學生來香港交流,他們過去從來未踏足過香港,來香港十多天玩得很開心,他們一個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原來香港可以自由上網」,香港的城市生活亦熱鬧多彩,和他們在美國的時候以為香港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美西方國家的人民對香港充滿偏見,固然和他們的政客和傳媒有很大的關係。當地的媒體大量散發反華反香港的言論,例如英國《衛報》3月24日就有評論文章,標題是《謊言、意識形態與鎮壓:中國決定了香港失敗者的命運》,內容列出一大堆對中國的批評,指中國不樂見香港在殖民統治下蓬勃發展….過度鎮壓正加速香港的衰落,外國投資來港枯竭,香港這個城市經濟萎靡不振。《衛報》文章更聲稱,香港23條立法之後,「現在如果麵條與外國有秘密聯繫,食麵條就是一種煽動行為。」

很難想像西方一張大報,竟然可以作出這樣低智的評論,而他們口中香港的23條立法和國安法,對香港進行了無情的鎮壓,其實香港的國安法律和美英相比,仍然差了一大截。

例如外號「第二代美國隊長」的囚犯馬俊文,因為違反《港區國安法》的煽動分裂國家罪被定罪,判囚5年。英國廣播公司就發表題為《香港23條與國安法:新條例下馬浚文遭拒減刑》的誤導性報道。其實是否批准囚犯假釋,從來都是懲教機關的酌情權,而英國自己有關恐怖主義的法律《2020年恐怖主義罪犯(限制提前釋放)法》,亦收緊恐怖主義案件被定罪被告人獲得假釋的門檻,與香港的23條立法性質相似。英國媒體批評香港的法律和處理嚴重罪行罪犯的假釋准則,其實他們自己有完全一樣的法律。

香港有部分的商界人士,經常跌入對方的邏輯之中,認為香港要改善和七大工業國(G7)的關係,對他們的批評就是少回應為妙,否則就會被指為戰狼,其實這樣正正跌入對方的圈套,變成「有佢講冇你講」。

英國的《衛報》可以低智到指「香港吃麵都可以觸犯國安法」,香港當然應該講「英國飲酒都會觸犯國安法」。其實這是真人實事,在2011年英國22歲青年基南,他飲醉酒後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名為「沃靈頓暴動」的頁面,叫人去騷亂,雖然他們最後因為酒醉並無出席,暴動並無發生,當他第2天從宿醉中醒來時,馬上移除了該頁面並作出道歉,聲稱他只是開了一個玩笑,但最後仍判監4年。

在西方世界政客和媒體亂講之下,香港變成了一個黑暗地獄,香港人和特別是香港商界人士,要將香港的真相向外傳播,要多邀請外國朋友到香港實地體驗,就會知道香港除了極少數暴恐分子之外,絕大多數人生活如常,特別在國安法例訂立了之後,免除了像2019年那類暴動的威脅,令到香港的經濟發展更加有一個穩定的基礎,試想2019年香港汽油彈橫飛的時候,有幾多外國人夠膽來香港旅遊或做生意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