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嘗試解決幾個政府一直未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是隧道分流的問題。

特首解決問題的勇氣固然可嘉,但提出的方案是否可以真正解決問題,就惹起很大的爭議,問題的性質是塞車,三條過海隧道使用不均,加劇擠塞問題。特首就建議,使用量不足的西區海底隧道減價,由政府補貼,令私家車過海收費由70元減至50元,由政府擁有的紅磡過海隧道及東區海底隧道加價,收費分別由20元及25元,一律加至40元。

方案的原意,是令使用紅隧和東隧的駕駛者,因加價而轉用西隧,以減輕紅隧和東隧的擠塞,其實上屆政府也嘗試解決此問題,但當時提出的方案略有不同,當時運輸及房屋局建議,紅隧加價,東隧及西隧減價,但方案提交上行政會議時,有議員質疑方案成效,因為東隧已經飽和,再減價將導至更多車輛使用東隧,更加逼爆,議員也質疑整個方案可行性,認為西隧附近的道路已有擠塞之象,減價可以增加多少流量令人疑。

政府如今提出的新方案,吸收了東隧也飽和的意見,將紅隧、東隧兩條隧道一起加價,企圖把車輛趕到西隧,達到分流目的。

圖:2017年底3條隧道的容量和流量

圖:2017年底3條隧道的容量和流量

港府這個方案最大問題是左袋撥右袋,沒有解決香港道路及隧道整體飽和的問題。據2017年底港府整體提供的數字(見附圖),東隧早上繁忙時間的汽車流量,比實際隧道汽車容量多了1000架次,紅隧則超額2000架次,西隧雖然未飽和,但車流量3800架次,實際容量4200架次,即是說只有400架次的未滿容量 ; 換言之,東隧加上紅隧短缺的容量是3000架次,但西隧僅能提供400架次的空間,也就是說,在早上繁忙時段,三條隧道合共欠缺2600架次容量,又如何會不塞車?無論港府如何撥來撥去,也會塞車。

具體看加價方案對三條隧道使用者的影響,首先東隧使用者多付60%隧道使用費,但恐怕只會硬食加價,交通不會暢通很多,加價後紅隧應仍較東隧擠塞,行東隧的車主,不會轉到紅隧過海,西隧則在老遠的位置,使用東隧的車主,怎會跑去西隧過海?

第二是紅隧,使用紅隧的車主,要多付一倍過海隧道費,若他們想轉用西隧,要再多付10元,即50元隧道費,究竟有多少車主願多付錢又走多點路去用西隧? 由於出西隧去中環也塞車,方便不了很多合理猜度最多轉移幾百架次的流量。以紅隧早上繁忙時段計,汽車流量超額2000架次計,減少數百架,只能快一點點,但車主要多付1倍隧道費,同樣會大力反對。

至於使用西隧的車主,就減了20元隧道費,不過,過去肯付70元過海的車主,是付錢買過海不塞車,現在減了價,但使用的車可能多了幾百架次,因此西隧也可能飽和,車主花錢買方便的目的達不到,仍可能有意見。

總括而言,該方案可能令三條隧道的使用者都齊齊反對,所以林鄭預告立法會或會反對該方案,都是合理評估。

拉闊一點看,林鄭嘗試解決問題,但過去不能解決的問題,可能就真是很棘手的問題,例如隧道塞車,就不純粹是用西隧調節就能解決。夠膽開刀,未必可以把病醫好。
港府要解決問題,要麼限制車流,要麼建新隧道,否則塞車問題,不是靠勇氣就可解決。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