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祺批學生領袖理論基礎不足。

《星島日報》報道,持續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中,特區政府應對策略經過幾次轉變,先是警方強硬驅散示威者,後來改為與「學聯五子」談判,最後採取「拖字訣」,任由示威者佔領馬路街道。在前特首梁振英年代擔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的王卓祺,見證政府高層應付佔中的整體部署,他透露政府當時是刻意採取拖延策略,以消耗民氣,但中央則採取外弛內張態度,他聽聞解放軍駐港部隊當時已是戒備狀態。王卓祺指,佔中令中央對港政策轉趨強硬,包括「DQ」四名立法會議員資格,又形容有些人「犯賤」,必須打擊。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學生領袖理論基礎不足

王卓祺於七十年代就讀港大社會科學系,曾任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總編輯,並參與「反貪污,捉葛柏」等運動,亦是論政團體「匯點」創會副主席,之後任中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多年,研事貧窮綫及社會保障、公民身分與社會權利等議題,二○一二年加入中策組擔任梁振英的「智囊」。

回顧佔中,當年身處政府總部的王卓祺說,佔中造成社會嚴重分化,年輕人爭取民主亦過於自大、理想化。他批評佔中學生領袖理論基礎不足,方向易受群眾影響,立場不夠堅定,「在知識面、原則性上,他們判斷佔中運動發展都幾膚淺,對中央直頭係無知」。他指,佔中被年輕人把持,民主派又欠缺司徒華這樣的領導人物,不知道在中國主權下搞民主運動有局限性,需要妥協,「佔中三子更加係『得啖笑』,控制唔到運動局面。」

佔中三子「得啖笑」

佔領運動開初,警方發射八十七枚催淚彈驅散示威者,激發更多市民聲援運動,佔中擴散至銅鑼灣及旺角主要交通要道,但政府之後未再嘗試武力清場。王卓祺透露,政府當時採取拖延政策處理佔領,「令件事慢慢露出疲態」,他承認有政府高層曾下達指令,佔領運動不能「流血收場」。至於中央取態,他覺得中央不刻意要驅散群眾。

不過,表面看似輕鬆,但由於北京已把佔中定性為「顏色革命」,亦做足預防措施,「我從北京聽聞,解放軍駐港部隊當時已是戒備狀態,又有不少相關官員看香港了解情況,中央對香港事務是外弛內張。」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他又提到,旺角佔領區示威者多屬激進派或品流複雜人士,當中夾雜黑社會「搵食」,他聽說當時香港警方及深圳方面曾向江湖人士拖壓,「撳低黑社會,叫佢哋唔好搵食」,之後旺角佔領區情況轉為平靜,其實背後有不少人做過工夫。

行動愈激 中央愈硬

王卓祺認為,佔中令中央對港政策走向強硬,「社會愈寬容效果愈差」,中央經歷過寬容政策的失敗,才採取強硬態度,「這是香港無分寸,不是中央問題」,取消立法會議員資格是其中一例。他又透露,當時特區政府內部對「DQ」梁國雄、姚松炎等四人有分歧,他聽聞有個別高層反對,並以辭職作威脅,當然最後沒有發生。他指,對挑戰國家底綫人士寬鬆,等於「姑息養奸」,又指「有DQ好過無DQ」,令人清楚遊戲規則。

王卓祺不認同愈強硬市民反彈愈大,形容有些人「好賤」,「無責任感,看不到國家面對的困難和複雜性,只知道滿足自己欲望,不體諒其他人需要,你不斷縱(容)他……有些人你不打擊,他犯賤喎,不會收手,只會愈嗌愈高。」王卓祺說,《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任何時間都是好時間」,過去幾任特首打算連任後才立法,但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