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漁護署珊瑚礁普查:整體健康良好 個別水域有棄置漁網

社會事

漁護署珊瑚礁普查:整體健康良好  個別水域有棄置漁網
社會事

社會事

漁護署珊瑚礁普查:整體健康良好 個別水域有棄置漁網

2018年12月08日 19:48 最後更新:20:00

保護海洋生態!

漁護署公布本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逾半普查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 並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良好穩定,生物品種豐富。但調查亦發現部分珊瑚有白化現象,而且個別地點有棄置漁網情況,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更多相片
兩名珊瑚礁普查員記錄指標品種、珊瑚覆蓋率和其健康狀況。(漁護署圖片)

保護海洋生態!

調查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良好穩定,生物品種豐富。圖為橋咀的指標品種—黑背蝶和單印蝶。(漁護署圖片)

「珊瑚礁普查2018」於6月展開,為期4個月,普查範圍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各個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3.0%至78.1%不等,其中17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包括5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而橋咀洲北更錄得最高的珊瑚覆蓋範圍(78.1%)。

白腊仔的鹿角珊瑚。(漁護署圖片)

普查亦進行「珊瑚檢視」,根據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量度珊瑚色素的濃度,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在9個評估地點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04(指數範圍介乎3.33至4.28之間),結果與去年(4.09)相若,遠超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攝於牛尾洲的指標品種石釘。(漁護署圖片)

調查亦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署方指,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在個別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的情況,影響程度僅屬輕微。

拗魚咀的指標品種海蛞蝓。(漁護署圖片)

珊瑚礁普查的方法及搜集數據的模式均依照現有國際標準,除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潛水員亦要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品種(包括20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由於珊瑚覆蓋範圍與物種多樣化有關連,錄得較大珊瑚覆蓋範圍的普查地點,往往發現擁有更多與珊瑚有密切關係的動物群組。是次普查中,20個指定指標品種均全數錄得,大部分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目都很多。最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三個海岸公園的範圍內,都錄得較多數量的石斑、海豬魚、火點和細鱗。

兩名珊瑚礁普查員記錄指標品種、珊瑚覆蓋率和其健康狀況。(漁護署圖片)

兩名珊瑚礁普查員記錄指標品種、珊瑚覆蓋率和其健康狀況。(漁護署圖片)

「珊瑚礁普查2018」於6月展開,為期4個月,普查範圍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各個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13.0%至78.1%不等,其中17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包括5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而橋咀洲北更錄得最高的珊瑚覆蓋範圍(78.1%)。

調查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良好穩定,生物品種豐富。圖為橋咀的指標品種—黑背蝶和單印蝶。(漁護署圖片)

調查顯示整體珊瑚生長健康良好穩定,生物品種豐富。圖為橋咀的指標品種—黑背蝶和單印蝶。(漁護署圖片)

普查亦進行「珊瑚檢視」,根據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量度珊瑚色素的濃度,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在9個評估地點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04(指數範圍介乎3.33至4.28之間),結果與去年(4.09)相若,遠超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

白腊仔的鹿角珊瑚。(漁護署圖片)

白腊仔的鹿角珊瑚。(漁護署圖片)

調查亦發現,個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的現象,但署方指,影響程度僅屬輕微及只限於局部地方。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在個別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的情況,影響程度僅屬輕微。

攝於牛尾洲的指標品種石釘。(漁護署圖片)

攝於牛尾洲的指標品種石釘。(漁護署圖片)

珊瑚礁普查的方法及搜集數據的模式均依照現有國際標準,除記錄珊瑚覆蓋率和健康狀況,潛水員亦要記錄預先訂定的指標品種(包括20種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由於珊瑚覆蓋範圍與物種多樣化有關連,錄得較大珊瑚覆蓋範圍的普查地點,往往發現擁有更多與珊瑚有密切關係的動物群組。是次普查中,20個指定指標品種均全數錄得,大部分地點所錄得的品種數目都很多。最常見的包括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三個海岸公園的範圍內,都錄得較多數量的石斑、海豬魚、火點和細鱗。

拗魚咀的指標品種海蛞蝓。(漁護署圖片)

拗魚咀的指標品種海蛞蝓。(漁護署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全球黑臉琵鷺近7千隻 本港后海灣數目回升至375隻增兩成半

2024年04月19日 12:31 最後更新:14:57

今年全球黑臉琵鷺有6988隻,較去年略增355隻,按年升5.4%,當中在台灣的佔全球數量近6成,有4135隻,按年減少93隻,本港的后海灣回升至375隻,增加兩成半。

香港觀鳥會FB圖片

香港觀鳥會FB圖片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說,雖然結果顯示數字漸趨穩定,本港數字略為回升,但本港所佔全球比重正逐步下降,擔心新田科技城是30年來引致最大規模濕地破壞的發展項目,希望當局配合國家政策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

漁護署。 資料圖片

漁護署。 資料圖片

余日東說,翻查漁護署資料,新田一個魚塘曾錄得多達181隻黑臉琵鷺,佔本港發現數量近一半、全球族群逾2%,符合國際公約的重要濕地條件。他指出,閒置魚塘是具有生態價值而並非荒廢,並非毫無價值,促請當局重新審視填塘的必要性。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