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一個歌手或舞台演員,最好就親身去看演唱會或演出,感受現場氣氛才是味兒。2018年尾至2019年頭,劉德華及張學友先後開演唱會,不過,炒賣演唱會門票的「黃牛黨」猖獗,一票更難求,即使大家以「炒價」獲得門票,也要承受很多風險。為何這班「以合法銷售途徑以外壟斷或銷售商品以圖利」的仲介人稱作「黃牛黨」,為何表演門票黃牛特別猖狂?也可從歷史尋根究底。

上海租界,被形容為「冒險者天堂」(網上圖片)

上海租界,被形容為「冒險者天堂」(網上圖片)

「黃牛」詞源於1920年代的上海。當時上海已經開埠80年上海灘早已是繁榮都會,被形容為「冒險者的天堂」,處處商機,因此,一些無業遊民或社會低下階層,就找到了透過包括「人海戰術」等,排隊搶奪票源,然後再向公眾以更高價錢兜售,成為為「地下經濟」之一。由於票販聯群搶購票時,常常「有如黃牛群之騷然」,他們像黃牛一樣,有蠻力、擅長擠。同時他們聯群結隊行動,故他們被稱為「黃牛」。

更多相片
上海租界,被形容為「冒險者天堂」(網上圖片)

喜愛一個歌手或舞台演員,最好就親身去看演唱會或演出,感受現場氣氛才是味兒。2018年尾至2019年頭,劉德華及張學友先後開演唱會,不過,炒賣演唱會門票的「黃牛黨」猖獗,一票更難求,即使大家以「炒價」獲得門票,也要承受很多風險。為何這班「以合法銷售途徑以外壟斷或銷售商品以圖利」的仲介人稱作「黃牛黨」,為何表演門票黃牛特別猖狂?也可從歷史尋根究底。

「黃牛黨」聯群結隊施以人海戰術壟斷 (網上圖片)

「黃牛」詞源於1920年代的上海。當時上海已經開埠80年上海灘早已是繁榮都會,被形容為「冒險者的天堂」,處處商機,因此,一些無業遊民或社會低下階層,就找到了透過包括「人海戰術」等,排隊搶奪票源,然後再向公眾以更高價錢兜售,成為為「地下經濟」之一。由於票販聯群搶購票時,常常「有如黃牛群之騷然」,他們像黃牛一樣,有蠻力、擅長擠。同時他們聯群結隊行動,故他們被稱為「黃牛」。

當年報章有關「黃牛黨」的報道 (網上圖片)

至於「黨」在當年,是上海人用來劃分社會群體的詞,多指用非正當手段謀生的無業遊民群體。清末民初葛元熙《滬遊雜記》載:「上無業遊民串詐鄉民孤客,或乘機局騙,或無債索償,遇者受其欺凌,旁人莫辨真偽,謂之『拆梢黨』。城中又有『豆腐黨』,係失業豆腐店伙成群作惡,屢經巡防局懲治,此風稍戢。」當時,這種沒正職,也不幹甚麼好事的人會被稱為「黨」,故「黃牛」也被稱為「黃牛黨」。

蘭心大戲院內景 (網上圖片)

由於有利可圖,很多時「黃牛黨」還會與黑社會勾結,保護和穩定銷售途徑,更會勾連售賣門票人員,搶先取得電影票。當「黨人」夠多時,就不必勾連票務員,只要以人海戰術排隊,即可搶先買下大半的票券。據了解,他們專賣黑市火車票、戲票和政府的配售物資、貨品等,活動場所一般在戲院、車站、米店、百貨公司等地。1910年代尾至1920年代,當北京及天津的戲院先後改變銷售模式,放棄入場散座看戲,座位不整、自由出入的「傳統」做法,設對號入座及預售戲票,票價按照包廂票、池座票和散座票等級別及歡賞位置優劣等分高低。原本做法為了避免先後凌亂、引發爭執,卻令戲院界別,成為「黃牛地下經濟」發展的主要土壤。

梅蘭芳《貴妃醉酒》包廂戲票 (網上圖片)

據載,1927年,天津春和大戲院改變銷售模式,天津市各戲園也爭相效尤。有了對號入座及預售戲票,戲班可以向軍警和地方官員,發下請帖,附上幾張戲票,給他們較佳的欣賞位置,請他們來園看戲,可求演出順利,免生額外事端。另外,也有每場演出人員,都會有幾張客票,專給親友和同行前輩,戲院的園主也有配額,給地方官員及記者(當時新聞重要得,只要他們寫上好幾篇文章,有機會令演出者甚至戲班一夜成名,當然也能令你聲名狼藉)。

「鬚生之皇」孟小冬 (網上圖片)

當有人見到從門市零售以外所獲得的免費靚位戲票有利可圖,就與園主等人勾結,設法得到好座位的戲票,然後轉售有錢人家等,常獲利一倍以上;如不能完全售出,就到戲院門前兜售。至於沒有以上關係的人,就自己花時間買票再倒賣,他們往往一聽說某地方有好戲,就帶著被鋪蓋連夜到戲院排隊購票。1940年春,京劇界兩大名角之一孟小冬到天津演出,海報一貼,購票者接踵而來,當售票處稱門票還沒發下來時,戲園外已經有「飛票」,原價只是兩元,竟然賣到15元,後來經查才知是園主所為。

梅蘭芳戲服照 (網上圖片)

至於另一名京劇名角梅蘭芳,在日本侵華期間蓄鬚告別舞台,不為日本人演出。他於1939年底在北京作最後演出時,當時一張票由兩元炒上四五十元,創下「飛票」紀錄。當年,如果戲班角色做得好,戲也好,反應很好時,戲園官方都會臨時加價,最早是加二三角,後來越加越多。1920年代,梅蘭芳在天津演出全本《洛神》、《紅樓夢·俊襲人》等劇時,原本一元的戲票,戲園臨時加價到兩元。「黃牛票」價格當然更高。

「黃牛黨」聯群結隊施以人海戰術壟斷 (網上圖片)

「黃牛黨」聯群結隊施以人海戰術壟斷 (網上圖片)

至於「黨」在當年,是上海人用來劃分社會群體的詞,多指用非正當手段謀生的無業遊民群體。清末民初葛元熙《滬遊雜記》載:「上無業遊民串詐鄉民孤客,或乘機局騙,或無債索償,遇者受其欺凌,旁人莫辨真偽,謂之『拆梢黨』。城中又有『豆腐黨』,係失業豆腐店伙成群作惡,屢經巡防局懲治,此風稍戢。」當時,這種沒正職,也不幹甚麼好事的人會被稱為「黨」,故「黃牛」也被稱為「黃牛黨」。

當年報章有關「黃牛黨」的報道 (網上圖片)

當年報章有關「黃牛黨」的報道 (網上圖片)

由於有利可圖,很多時「黃牛黨」還會與黑社會勾結,保護和穩定銷售途徑,更會勾連售賣門票人員,搶先取得電影票。當「黨人」夠多時,就不必勾連票務員,只要以人海戰術排隊,即可搶先買下大半的票券。據了解,他們專賣黑市火車票、戲票和政府的配售物資、貨品等,活動場所一般在戲院、車站、米店、百貨公司等地。1910年代尾至1920年代,當北京及天津的戲院先後改變銷售模式,放棄入場散座看戲,座位不整、自由出入的「傳統」做法,設對號入座及預售戲票,票價按照包廂票、池座票和散座票等級別及歡賞位置優劣等分高低。原本做法為了避免先後凌亂、引發爭執,卻令戲院界別,成為「黃牛地下經濟」發展的主要土壤。

蘭心大戲院內景 (網上圖片)

蘭心大戲院內景 (網上圖片)

據載,1927年,天津春和大戲院改變銷售模式,天津市各戲園也爭相效尤。有了對號入座及預售戲票,戲班可以向軍警和地方官員,發下請帖,附上幾張戲票,給他們較佳的欣賞位置,請他們來園看戲,可求演出順利,免生額外事端。另外,也有每場演出人員,都會有幾張客票,專給親友和同行前輩,戲院的園主也有配額,給地方官員及記者(當時新聞重要得,只要他們寫上好幾篇文章,有機會令演出者甚至戲班一夜成名,當然也能令你聲名狼藉)。

梅蘭芳《貴妃醉酒》包廂戲票 (網上圖片)

梅蘭芳《貴妃醉酒》包廂戲票 (網上圖片)

當有人見到從門市零售以外所獲得的免費靚位戲票有利可圖,就與園主等人勾結,設法得到好座位的戲票,然後轉售有錢人家等,常獲利一倍以上;如不能完全售出,就到戲院門前兜售。至於沒有以上關係的人,就自己花時間買票再倒賣,他們往往一聽說某地方有好戲,就帶著被鋪蓋連夜到戲院排隊購票。1940年春,京劇界兩大名角之一孟小冬到天津演出,海報一貼,購票者接踵而來,當售票處稱門票還沒發下來時,戲園外已經有「飛票」,原價只是兩元,竟然賣到15元,後來經查才知是園主所為。

「鬚生之皇」孟小冬 (網上圖片)

「鬚生之皇」孟小冬 (網上圖片)

至於另一名京劇名角梅蘭芳,在日本侵華期間蓄鬚告別舞台,不為日本人演出。他於1939年底在北京作最後演出時,當時一張票由兩元炒上四五十元,創下「飛票」紀錄。當年,如果戲班角色做得好,戲也好,反應很好時,戲園官方都會臨時加價,最早是加二三角,後來越加越多。1920年代,梅蘭芳在天津演出全本《洛神》、《紅樓夢·俊襲人》等劇時,原本一元的戲票,戲園臨時加價到兩元。「黃牛票」價格當然更高。

梅蘭芳戲服照 (網上圖片)

梅蘭芳戲服照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