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下一站「三隧分流」

博客文章

下一站「三隧分流」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下一站「三隧分流」

2019年01月18日 19:26 最後更新:19:49

在建制派的大力爭取下,政府終於把提高長者申領綜援年齡至65歲的政策讓步,宣布設立「就業支援補助金」,60至64歲領健全成人綜援人士可以在下月1日起自動領取補助金,補足和綜援的差額,建制派「成功爭取」。

事後回看,整件事情有點為搞而搞,主要是因為政府不接地氣,搞出連場風波。由於政府去年提高退休年齡至65歲,所以要調整相關政策。不過,社會並未準備好接受65歲退休年齡,老人家60歲之後要找工作並非如高官想像的那麼容易,政策提出後惹來大量反對聲音。雖然據政府的估計,實際受到影響的只有千多人,數目不多,但在政府有龐大盈餘,等著要派錢的情況下,還要減少這一小撮長者的福利,就有「虐老」之嫌。令到即使不受影響的市民,亦齊聲大罵政府,新政策惹來的政治壓力,遠比政府估計的為高。火上加油的是,坊間雖然民情高漲,特首林鄭月娥卻未能感知,在立法會上回應相關質詢時輕率回應,令事情鬧到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有政界朋友問我這事件會如何收場。我的反應是「頸係硬唔過把刀」。我所謂的「刀」,不是指建制派的壓力,而是指民意。民意這麼反對這個政策,如果政府決定硬去,不但建制派會也成為受害者,最後刀也會砍到政府的頸上。因此,特首若有正常的政治智慧,最終應該會讓步,結果果然如此。

建制派就大聲疾呼,最後逼得政府讓步,成功「攞彩」,免於被市民指為橡皮圖章。而反對派反而因為企得不夠前,被建制派搶了分,所以倒過來批評特首,為何只和建制派商討而不去約他們。

建制派在老人綜援成功打了第一場仗,下一場仗是「三隧分流」。政府力推「三隧分流」方案,要在1月23日在立法會上通過無約束力動議,其實這個動議只是想硬箍建制派的支持,然後逐步將政策推出。我聽過幾名建制派議員抱怨,說現在落區,給市民「媽到飛起」,先罵提高長者申領綜援年齡,再罵「三隧分流」方案,「三隧分流」是一個沒有人受惠的政策。

有學者可能聽了政府吹水,就寫文章大讚「三隧分流」減少塞車時間,可以帶來29億元的社會效益。也不知道這些學者是學術水平過低,還是政治覺悟太高。他們衡量社會效益只說減少塞車時間,卻沒有提加價帶來的負面效益。

也有一些反對派議員也撐他們,例如工黨的張超雄就支持「三隧分流」,認為這有助減少市民駕駛私家車,紓緩空氣污染。

這些學者和反對派議員相當離地。一位傳媒老總聽到張超雄意見後十分氣憤,說不如三條隧道收費齊齊加價到1000大元,馬上無人用,即時暢通無阻,沒有空氣汚染。他估不到反對派議員也同樣離地,不知是否因為林鄭支持張超雄提出津貼冷門藥物,張超雄就要投桃報李。

「三隧分流」在民間的怨聲很高,紅隧及東隧收費都大幅加價,使用該兩條隧道的車主先受其苦,西隧車主要捱塞車之苦,亦受其害。有議員反映,連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新界西市民對此也很有意見。有市民說,「政府高高在上,有專車接送,上班遲到無所謂,我們坐經西隧的巴士,只想在早上賺多十五分鐘的睡覺時間,『三隧分流』之後,西隧也會塞車,連那十五分鐘的也沒有了,究竟高官知不知道民間疾苦?」

因此,建制派議員下一站就是反對「三隧分流」。一直以來,民調都顯示市民期望立法會議員能夠監察政府,特別是在民生議題上,不要讓政府自把自為。建制派議員有支持者,因為他們的核心特質是少搞政治,多關注民生。企硬反對政府的「三隧分流」方案,可以為建制派再攞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