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防治地質災害技術交流 土力處四川首設長期展覽

社會事

防治地質災害技術交流 土力處四川首設長期展覽
社會事

社會事

防治地質災害技術交流 土力處四川首設長期展覽

2019年01月19日 11:00 最後更新:20:07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十年前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本港防災部門不單即時前往救災,災後更提供不少技術支援、協助和交流。去年十月,土力工程處更在當地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展覽,成為首個處方在內地設立的長期展覽。

土力工程處代表團,前往四川交流。

土力工程處代表團,前往四川交流。

事實上,土力工程處早於去年5月,和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合作,在成都理工大學舉辦地質災害防治展覽大獲好評,校方於是希望土力處將展覽在該校新落成的圖書館作永久擺放,並順道邀請香港的代表團到當地交流。

更多相片
土力工程處代表團,前往四川交流。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十年前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本港防災部門不單即時前往救災,災後更提供不少技術支援、協助和交流。去年十月,土力工程處更在當地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展覽,成為首個處方在內地設立的長期展覽。

事實上,土力工程處早於去年5月,和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合作,在成都理工大學舉辦地質災害防治展覽大獲好評,校方於是希望土力處將展覽在該校新落成的圖書館作永久擺放,並順道邀請香港的代表團到當地交流。

香港地質災害防治展覽現已在成都理工大學作長期擺放。

香港地質災害防治展覽現已在成都理工大學作長期擺放。

今次訪川行程相當緊密,除了考察汶川映秀的地震遺址,亦去了張家坪、都江堰視察泥石流治理工程及水利工程。期間又曾參觀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

考察團前往汶川地震遺址。

考察團前往汶川地震遺址。

為增進與當地年青工程專家的交流,代表團亦包括多名來自香港工程師學會青年會員事務委員會的代表。

考察團視察張家坪泥石流治理工程。

考察團視察張家坪泥石流治理工程。

香港地質災害防治展覽現已在成都理工大學作長期擺放。

香港地質災害防治展覽現已在成都理工大學作長期擺放。

今次訪川行程相當緊密,除了考察汶川映秀的地震遺址,亦去了張家坪、都江堰視察泥石流治理工程及水利工程。期間又曾參觀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等。

身兼考察團顧問的土力工程處總土力工程師/斜坡安全楊暉表示,香港令人值得自豪的是,有很全面的管理系統。她補充,自土力處1977年成立之後,斜坡安全系統便已成立,至今已有40年,「這是一個全方位照顧到各方面的系統,當中包括技術和公眾教育,是一個很完善的系統。這正正是內地希望向我們學習的地方。」

考察團前往汶川地震遺址。

考察團前往汶川地震遺址。

為增進與當地年青工程專家的交流,代表團亦包括多名來自香港工程師學會青年會員事務委員會的代表。

香港工程師學會青年會員事務委員會主席兼考察團領隊鄧懷德表示,今次前往汶川大地震的震央,了解當時引發泥石泥的主要成因。他直言,由於四川地震頻繁,當地對如何應對大型災害發生的應急能力很有經驗,值得香港借鏡。

考察團視察張家坪泥石流治理工程。

考察團視察張家坪泥石流治理工程。

代表團中,也有土木工程系的學生。剛升讀二年級的唐奇禧直言,此行實在令他大開眼界,「課堂都是看老師的PowerPoint,但當親身去到看到實物,當中帶給我的震撼性是非常巨大。」他又指出,內地的實驗室規模比香港大,可以進行更大型的泥石流研究工作。

近年雖然本港未有再發生大型山泥傾瀉意外,但土力處表示,隨著全球極端天氣越趨頻繁,未來仍然存在不少挑戰。

特約專輯

9月連場颱風和黑雨,香港再次發生逾10年未見的山泥傾瀉,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土力工程處工加緊檢查同類天然山坡,土力工程處處長張偉文接受《巴士的報》專訪時表示,暫預計每年處理30個天然山坡,處理數目稍後料增加,當局將根據風險高低,訂定處理的優先次序。

土力工程處處長張偉文解釋耀東村附近山坡山泥傾瀉。

土力工程處處長張偉文解釋耀東村附近山坡山泥傾瀉。

9月8日的世紀黑雨,天文台9 月7日晩上11時至午夜12時,1小時內錄得158.1毫米雨量,為有紀錄以來最高的1小時雨量,而9 月7日下午4時至9 月8日下午4時,24小時內雨量638.5毫米,當天雨量集中在香港東部。張偉文表示,在耀東村一帶,雨量超過800毫米,當天塌下最大一塊石塊,達11米x11米x5米,像一部雙層巴士般大,很幸運山泥傾瀉發生在凌晨,若發生在日間,下方正是巴士站,後果將非常嚴重。

今次的嚴重山泥傾瀉,近年已很少發生,未出現過大量傷亡事故,這是土力工程處逾40年工作的結果。

618雨災156人死  列顯倫李國章曾被困

山泥傾瀉是香港60、70年代造成最多人命傷亡的災難,令港人印象深刻的1972年618雨災,造成156死和117傷慘劇,6月18日中午秀茂坪曉光街對下一幅40米高的填土坡突然崩塌,大量泥土數秒之間淹蓋了臨時安置區78間木屋, 71人死亡。同日晚上8時55分,香港島半山區寶珊道、旭龢道山泥傾瀉,旭龢道20號旭龢大廈折斷倒塌,消防員循收音機播放的音樂,救出前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列顯倫,此外在寶珊道救出前行政會議成員李國章及其家人。

不說不知 ,618雨災的雨量,從1972年6 月16日至18日,每天只是200毫米,為今年9月8日世紀黑雨日雨量的三分一,卻造成重大傷亡。

當年旭龢大廈折斷倒塌。(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當年旭龢大廈折斷倒塌。(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觀塘翠屏道山泥傾瀉毁滅整個臨屋區,死傷慘重。(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觀塘翠屏道山泥傾瀉毁滅整個臨屋區,死傷慘重。(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在此之前,1966年也發生過致命暴雨,釀成61人死29傷48失蹤。6月12日北角明園西街山洪暴發,洪水沿明園西街向下湧,沖走並壓毀逾50架停泊車輛,捲走行人及附近住宅低層居民;時任助理教育司羅宗淦,在半山司徒拔道寓所外遇上泥石流,與同行的外母及兩名兒子同遇難,中環大會堂演奏廳被淹浸,當日的最高日雨量為382.6毫米,最高時雨量108.2毫米,低於9月8日的時雨量。

當年山泥傾瀉頻繁發生,張偉文表示,是因為香港發展迅速,需要大量土地,但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於是開鑿山坡,做成人造斜坡,九廣鐵路也是鑿山建成,60、70年代沒有岩土工程設計的概念,斜坡工程由建築師按經驗設計,政府沒有監管,隨意開山、堆泥。與天然存在的山坡不同,這些人造斜坡山泥傾瀉風險極高,在連場大雨後,液化的泥土就如地氈般滑落。

618雨災後,港府仍未採取行動治理斜坡,直至1976年8 月,同在秀茂坪,618雨災發生地點的附近,再發生山泥傾瀉,18人死亡,其中一家人5名幾個月到7歲大的子女全部喪生,時任港督麥理浩設立土力工程處,專責全港斜坡治理。

1976年秀茂坪再發生山泥傾瀉,時任港督麥理浩到現場,後聘請國際專家來港視察,成立土力工程處。(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1976年秀茂坪再發生山泥傾瀉,時任港督麥理浩到現場,後聘請國際專家來港視察,成立土力工程處。(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1977年至今   山泥傾瀉風險降四分三

張偉文稱,當時重點治理人造斜坡,首先制訂斜坡記錄冊,根據土質、是否靠近民居等因素,評估每個斜坡的風險,作風險排序,決定那些斜坡須優先處理。從1977年到現在,人造斜坡數目為6.1萬個,1977年至2010年,政府鞏固及修葺4600個,抽查了5200個私人斜坡,私人斜坡若評定有危險,就勒令業主維修。雖然數字上只處理了五分一至六分一,但風險下降了四分三,因為處理了1個高風險斜坡,效果等於處理了100個斜坡。

他表示,風險下降四分三,是國際專家所承認,土力工程處1995年成立斜坡安全技術檢討委員會,有3名專家委員,分別來自挪威、英國、加拿大、澳洲,內地等,從1995年至今,每年也會來港,審核斜坡安全水平,並與世界標準比較,確保斜坡安全達國際水平。

經過多年的治理,山泥傾瀉的威脅已大減,今年黑雨導至筲箕灣和南區的山泥傾瀉,與六、七十年代時不同,這一次山泥傾瀉是風險較低的天然山坡,張偉文說,該處初步調查發現,當時雨量逾800毫米,大量雨水滲入山坡的風化土壤和岩石,加上附近溪流氾濫,大量雨水短時間內湧入山坡,令土層內水壓上升 ; 至於南區,山坡上方的排水渠暴雨期間被枯葉阻塞,排不到水,以至山泥傾瀉,與六、七十年代人為鑿山又缺乏監管,造成危險斜坡情況不同。

天然山坡納入治理  已處理440

不過,土木工程處多年前也提出須增加資源處理處理天然山坡,原因是開墾的土地愈來愈接近天然山坡,2008年6月7日一場豪雨,機場被封,大澳變孤城,造成兩人死亡,反映天然山坡也需要注意 ; 1977年至2010年重點治理人造斜坡,2010年開始,當局制訂「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把天然山坡納入治理範圍,截至今年9 月30日,當局按風險評估,處理了約440幅天然山坡。

天然山坡用攔截方法,圖為大埔松嶺泥石壩,這次黑雨成功發揮作用。(土力工程處提供)

天然山坡用攔截方法,圖為大埔松嶺泥石壩,這次黑雨成功發揮作用。(土力工程處提供)

他透露,2008年豪雨,雨量300毫米的地方,已出現山泥傾瀉,當時共接獲360宗山泥傾瀉報告,今年黑雨,雨量400毫米的地方才出現山泥傾瀉,接獲181宗報告。

天然山坡治理方式與人造斜坡不同,張偉文說,天然山坡較人造斜坡大得多,不可能用人造斜坡的方法,例如把整個山坡鋪上水泥,這樣將嚴重影響環境生態,須採用緩減工程,一定程度上容許山泥傾瀉,在山上建泥石壩,或放網攔截山泥,利貝街、大埔松嶺都是天然出坡,就是建泥石壩阻截山泥,在9 月的黑雨中成功發揮作用,此外是上游做好排水工程,建微隧道疏導積水。

治理天然山坡,張偉文表示,將參照人造斜坡的方法,先作風險排序,對居民生活有影響的山坡,將優先處理。他說,當局也應用新科技,如山泥傾瀉偵察系統「智能泥石壩」,當有泥石堆積,就會發出警報,及時疏散居民,土力工程處也設有24小時緊急服務。

利貝街上方泥石壩阻截山泥。(土力工程處提供)

利貝街上方泥石壩阻截山泥。(土力工程處提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