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年自古習俗已多,從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開始「忙年」,直到小年的祭灶、除夕的守歲、正月初一的拜年、祭財神、逛廟會等種種風俗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歷時一個多月。
一年辛苦勞作,過年前後都以各種方式來祈盼來年繼續好運。中國傳統年俗,除了古籍與插圖記錄,直到19世紀歐洲相機的發明普及,就有一批外國攝影師帶著相機踏入神州,記錄當時清末民初的社會人文形態,包括過年風俗。照片也為後世了解當時面貌,提供詳實資料。
這篇文章的一輯相片,部分標明1917年拍攝,附有文字記錄:「昏暗的街道有一種情緒,匆忙中有種春天的氣息,浸透在大街小巷。寧靜的老北京城又迎來了馬年(編按:1918年為馬年),老了一歲。」
以下這張照片,說是東四牌樓崇文門大街的街景,北京最負盛名的隆福寺市場,在這個大街的胡同裡,一進入年底,市場人聲鼎沸,非常熱鬧。

1917年東四牌樓崇文門大街街景 (網上圖片)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首件事就是放爆竹,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起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放爆竹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為人帶來歡愉和吉利。

賣爆竹煙花的商店 (網上圖片)
「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在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史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必要經過及停留在盧溝橋,成為長時間以來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每當年關將至,南來北往的商客集結盧溝橋,既是進京的前站,也是許多百姓購買年貨的方便之地。

1917年農曆新年時期的盧溝橋 (網上圖片)
新年時,在家門前種上一對杉樹是滿族人習俗。一條繩子繫在兩樹之間,繩子上掛著幾片紙寫著關於家庭幸福的祝福語。這些美好的念想,都是為了驅趕年獸。

新年時,在家門前種上一對杉樹是滿族人習俗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新年前夕,不少人都會拜祭迎接財神和灶王爺,認為神明會向天上的玉皇大帝通報各家中不好的事情與惡習。這張照片顯示滿族商人在遼寧營口家中的院子裡,設立了一個聖壇來迎接財神。儀式結束後,房門就會立刻鎖上,防止神明偷走。迎接財神爺和灶王爺的儀式結束,第一件神聖的事情就是在家裡設立一個神庵,為財神爺上貢品,包括了酒、燒香等紙品,同時也需要「叩首」。人們相信火焰燃燒的越久,越會有好預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年三十,舊年最後一晚即將過去,新年就馬上到。人們就會舉行歡迎神明入住家中的慶典儀式,每個人都會換上節日服裝,坐下來享受宴席。當酒足飯飽時,就會拿起銅鈸、鼓和鈴等等的樂器奏起節日音樂,相當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