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民初老北京春節前夕影像 年宵市場人聲鼎沸

歷史長河

民初老北京春節前夕影像 年宵市場人聲鼎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民初老北京春節前夕影像 年宵市場人聲鼎沸

2021年01月11日 11:00

過年前後都以各種方式祈盼來年繼續好運,古今民眾如是。

中國人過年自古習俗已多,從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開始「忙年」,直到小年的祭灶、除夕的守歲、正月初一的拜年、祭財神、逛廟會等種種風俗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歷時一個多月。

更多相片
新年前後,市場張燈結綵 (網上圖片)

過年前後都以各種方式祈盼來年繼續好運,古今民眾如是。

據指這名男子已辦完年貨,回家打掃準備過年 (網上圖片)

一年辛苦勞作,過年前後都以各種方式來祈盼來年繼續好運。中國傳統年俗,除了古籍與插圖記錄,直到19世紀歐洲相機的發明普及,就有一批外國攝影師帶著相機踏入神州,記錄當時清末民初的社會人文形態,包括過年風俗。照片也為後世了解當時面貌,提供詳實資料。

1917年東四牌樓崇文門大街街景 (網上圖片)

這篇文章的一輯相片,部分標明1917年拍攝,附有文字記錄:「昏暗的街道有一種情緒,匆忙中有種春天的氣息,浸透在大街小巷。寧靜的老北京城又迎來了馬年(編按:1918年為馬年),老了一歲。」

賣爆竹煙花的商店 (網上圖片)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首件事就是放爆竹,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起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放爆竹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為人帶來歡愉和吉利。

1917年農曆新年時期的盧溝橋 (網上圖片)

「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在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史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必要經過及停留在盧溝橋,成為長時間以來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每當年關將至,南來北往的商客集結盧溝橋,既是進京的前站,也是許多百姓購買年貨的方便之地。

新年時,在家門前種上一對杉樹是滿族人習俗 (網上圖片)

新年時,在家門前種上一對杉樹是滿族人習俗。一條繩子繫在兩樹之間,繩子上掛著幾片紙寫著關於家庭幸福的祝福語。這些美好的念想,都是為了驅趕年獸。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新年前夕,不少人都會拜祭迎接財神和灶王爺,認為神明會向天上的玉皇大帝通報各家中不好的事情與惡習。這張照片顯示滿族商人在遼寧營口家中的院子裡,設立了一個聖壇來迎接財神。儀式結束後,房門就會立刻鎖上,防止神明偷走。迎接財神爺和灶王爺的儀式結束,第一件神聖的事情就是在家裡設立一個神庵,為財神爺上貢品,包括了酒、燒香等紙品,同時也需要「叩首」。人們相信火焰燃燒的越久,越會有好預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新年前後,市場張燈結綵 (網上圖片)

新年前後,市場張燈結綵 (網上圖片)

一年辛苦勞作,過年前後都以各種方式來祈盼來年繼續好運。中國傳統年俗,除了古籍與插圖記錄,直到19世紀歐洲相機的發明普及,就有一批外國攝影師帶著相機踏入神州,記錄當時清末民初的社會人文形態,包括過年風俗。照片也為後世了解當時面貌,提供詳實資料。

據指這名男子已辦完年貨,回家打掃準備過年 (網上圖片)

據指這名男子已辦完年貨,回家打掃準備過年 (網上圖片)

這篇文章的一輯相片,部分標明1917年拍攝,附有文字記錄:「昏暗的街道有一種情緒,匆忙中有種春天的氣息,浸透在大街小巷。寧靜的老北京城又迎來了馬年(編按:1918年為馬年),老了一歲。」

以下這張照片,說是東四牌樓崇文門大街的街景,北京最負盛名的隆福寺市場,在這個大街的胡同裡,一進入年底,市場人聲鼎沸,非常熱鬧。

1917年東四牌樓崇文門大街街景 (網上圖片)

1917年東四牌樓崇文門大街街景 (網上圖片)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首件事就是放爆竹,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爆仗」、「炮仗」、「鞭炮」,起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放爆竹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為人帶來歡愉和吉利。

賣爆竹煙花的商店 (網上圖片)

賣爆竹煙花的商店 (網上圖片)

「盧溝橋」因橫跨盧溝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在北平城西南約15公里,既是南下的要衝,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史載自金代開始,中原腹地進京,必要經過及停留在盧溝橋,成為長時間以來的重要交通樞紐和貨物集散地。每當年關將至,南來北往的商客集結盧溝橋,既是進京的前站,也是許多百姓購買年貨的方便之地。

1917年農曆新年時期的盧溝橋 (網上圖片)

1917年農曆新年時期的盧溝橋 (網上圖片)

新年時,在家門前種上一對杉樹是滿族人習俗。一條繩子繫在兩樹之間,繩子上掛著幾片紙寫著關於家庭幸福的祝福語。這些美好的念想,都是為了驅趕年獸。

新年時,在家門前種上一對杉樹是滿族人習俗 (網上圖片)

新年時,在家門前種上一對杉樹是滿族人習俗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新年前夕,不少人都會拜祭迎接財神和灶王爺,認為神明會向天上的玉皇大帝通報各家中不好的事情與惡習。這張照片顯示滿族商人在遼寧營口家中的院子裡,設立了一個聖壇來迎接財神。儀式結束後,房門就會立刻鎖上,防止神明偷走。迎接財神爺和灶王爺的儀式結束,第一件神聖的事情就是在家裡設立一個神庵,為財神爺上貢品,包括了酒、燒香等紙品,同時也需要「叩首」。人們相信火焰燃燒的越久,越會有好預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年三十,舊年最後一晚即將過去,新年就馬上到。人們就會舉行歡迎神明入住家中的慶典儀式,每個人都會換上節日服裝,坐下來享受宴席。當酒足飯飽時,就會拿起銅鈸、鼓和鈴等等的樂器奏起節日音樂,相當喧鬧。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