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周興兵「正義」滅商 官員百姓被殺為奴 遺民大逃難

歷史長河

周興兵「正義」滅商 官員百姓被殺為奴 遺民大逃難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周興兵「正義」滅商 官員百姓被殺為奴 遺民大逃難

2019年02月17日 10:00 最後更新:02月19日 11:13

歷代不少史學家都視「武王伐紂」為正義之戰。事實上,周大軍真的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擊倒紂王嗎?

立國近600年的商朝,在紂王子受時期走向下坡。此時,雄踞關中的周部落在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經營,吞併商朝屬國。也正值商朝百萬大軍正遠征淮河流域的夷人,為周部落滅商提供機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會諸侯於盟津,率軍猛攻防守空虛的商朝腹地,據載,聯軍總兵力達4.5萬人。

明代《三才圖會》繪姬昌像 (網上圖片)

明代《三才圖會》繪姬昌像 (網上圖片)

盟津離商朝的國都朝歌僅在咫尺,所以當紂王得知消息便驚慌失措。因為百萬大軍尚在征討,朝歌城內並沒有足夠精兵禦敵,沒有戰車之下,單靠步兵根本無法壓制對方車兵衝擊,這時,周軍掌握了勝利條件。

紂王面對敵軍來勢洶洶,不甘心坐以待斃,倉促之間將大批奴隸、戰俘武裝起來,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有關商軍總兵力,史料記載不一,《史記》說是70萬,也有其他史料說是17萬。不管怎樣,商軍至少在數量上遠超周軍,希望能遏制對方攻勢。然而,兩軍一相接,情況突變,商朝「奴隸軍團」面對猛虎般的周軍士兵及戰車,向來素無鬥志的商軍全線潰敗,也沖散了陣後的精銳師團。這樣,牧野之戰出人意料地結終,周武王乘勝追擊,迅速包圍朝野。紂王大勢已去,為免被俘後受辱,在鹿台舉火自焚。殷商王朝覆亡。

明代《三才圖會》繪姬發像 (網上圖片)

明代《三才圖會》繪姬發像 (網上圖片)

歷代不少史學家都視「武王伐紂」為正義之戰,貌似周族大軍不費吹灰之力擊敗商紂王。不過,按照先秦著作《尚書·周書·武成》的說法,周商兩軍交戰異常慘烈:「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面對強大的周軍,商朝「奴隸軍團」死傷極慘重,血流成河得連長桿兵器都漂起。可見,武王伐紂,是藉助精兵利器打倒紂王。

令人質疑武王伐紂「正義」的,是他入朝歌後的舉動。當紂王兵敗自焚,周武王率軍進入朝歌,然後拿紂王的屍體洩憤,不僅連射三箭,還將其首級砍下來示眾,《史記·卷三》載:「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白旗」。周武王羞辱紂王遺體,這樣做,有指可能是報復紂王當年囚禁其父文王之舉。

1805年日本繪本《三國妖婦傳》中的紂王 (網上圖片)

1805年日本繪本《三國妖婦傳》中的紂王 (網上圖片)

周武王打著「吊民伐罪」的旗號討伐紂王,但紂王伏辜後,卻大肆殺戮商朝官員、百姓後,捕捉大批民眾為奴隸,並捕獵犀牛、虎、熊、鹿等動物,獲取了大量的珠寶財物。據史料記載,遇害的商民超過17萬,而淪為奴隸者則超過33萬,《逸周書·世俘》載:「馘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

可見,周武王伐紂的真實目的,在於掠奪土地、財富和奴隸,所以在王朝覆滅後,大批殷商移民因不願接受周朝的統治,便成群結隊地向邊遠地區逃難,其中有數萬之眾,跟隨紂王叔父箕子逃到朝鮮半島,並在當地建國。另外,法國學者阿科斯塔(1590年)及歧尼(1752年)更先後稱,當年征討淮夷的主帥攸侯喜,亡國後率殘軍渡海出逃,最終抵達美洲,成為今日印第安人的始祖,並創建燦爛輝煌的瑪雅文明。

留在本土的殷商移民,極不情願接受周朝統治,所以在周武王死後沒多久,被封為邶侯、統治殷商故地的紂王之子武庚便發動叛亂,意圖復國,可惜被周公派兵鎮壓。事後,周公又將殷商移民交由紂王的庶兄微子管理,並建立宋國,局勢才逐漸穩定。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