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人對內地醫療系統欠信心 跨境養老路難行

社會事

港人對內地醫療系統欠信心 跨境養老路難行
社會事

社會事

港人對內地醫療系統欠信心 跨境養老路難行

2019年03月26日 10:47 最後更新:11:13

中港兩地醫療水平有距離令北上養老有顧慮。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上月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倡,優化區內跨境醫療養老服務。兩地安老市場一直大有需求,但港人前往內地養老,仍要面臨中港醫療水平不一的憂慮。有醫生坦言,患者病歷未能於中港兩地互通,部分港醫開出的常用藥物未於內地註冊,病患帶藥到內地隨時因藏有「假藥」而墮入法網,加上遇上緊急事故難以享用跨境救護車服務,降低港人在內地醫療養老的意欲。社福界則指,不少北上養老的長者及家屬對內地醫療系統欠信心,患病後往往選擇回港接受治療。 

港人前往內地養老,仍要面臨中港醫療水平不一的憂慮。

港人前往內地養老,仍要面臨中港醫療水平不一的憂慮。

為優化大灣區醫療養老服務,內地政府早前提出深化區內養老服務合作,更有政黨提出取消醫療券在內地的使用限制。事實上,北上養老已不是新鮮事,但現時港人對內地醫療水平有保留,跨境醫療養老服務仍要面對不少難題。

香港復康會自○六年開始,在深圳開設「頤康院」,現有逾一百八十名香港長者入住。該會服務發展總監周惠萍坦言,香港院友對內地醫療水平仍有保留,除非在半夜急需就診,否則寧願舟車勞頓,用至少四十五分鐘乘車回港醫病,「有些患有多種疾病的院友,往往要花一整天時間到香港不同醫院看醫生。」

伸手助人協會亦於十八年前在肇慶營運護老頤養院,該會副總幹事黃炳財留意到,港人入住比例持續下跌,由十年前的五成,現跌至兩成,「不少長者及家屬普遍對內地醫療欠缺信心,加上內地港人難以遠距離領取『尿片費』等福利,愈來愈多人不願北上安老。」

中港醫療系統有差異,有逾十年北上執業經驗的心臟科醫生紀寬樂坦言,由香港醫生開出的常用藥物,在內地未必有註冊,因而被視為「假藥」,為內地安老帶來不便,「本港公院藥物便宜,長者只付一百五十元可配到一大包藥,其後他們帶回內地服用,豈想到慣用藥品變成違規?」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紀寬樂指,病人被海關搜獲藥丸,執法人員或肯「隻眼開隻眼閉」,惟近年內地關注假疫苗,長者若攜帶糖尿針、膽固醇針等針劑藥物,有機會要「協助調查」,使他們受驚。「假藥」問題亦出現於心臟專科,他為廣東省病人於深圳的診所看診,同一患者於香港獲配的藥物,換轉在內地境內跟港醫求診,卻須自行找「特別門路」才能買藥。

中港醫療病歷未通亦為患者求診帶來障礙,紀寬樂指出,香港醫院以英文斷症,惟內地多以中文,就算病人將自己的病歷帶到內地醫院,也難保醫生能否看懂。香港醫護學會創會主席關志康認同,病歷未通令長者考慮醫療安老時感到卻步,加上內地醫院對於數量少如芝麻綠豆的香港病人,以他所知院方的取態不算積極,未必願意為了港人再調整服務系統。

內地病患往醫院求診有社保保障,其診金未計藥物、抽血或吊鹽水等費用,價格最多只需五十元人民幣。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稱,居於內地的長者若沒有社保,將被視作外地人士須繳付較高額的藥費,基層長者根本難以負擔,「如他們本身在香港接受治療,亦須定期回港覆診,一來一回車費花費也不少,所以北上養老的誘因不大。」

情況於港大管理的深圳醫院亦不例外,紀寬樂指,其香港婆婆病人年逾八十歲,於港大深圳醫院住了十天,最終帳單索價近兩萬元,「回到香港公院不過一千多元。」故他相信,長者病患考慮到目前的求醫成本,未必願意留在內地接受醫療安老。

除了內地藥物及診金問題,關志康有感,跨境救護車轉運服務未能切合港人所需,長者難在最有需要時返回香港就醫,繼而影響返回內地安老的意欲,「若遇上意外、跌倒,甚至中風、心臟病發等危急情況,他們一定不能指望可回到香港醫院求診。」他以經深圳灣跨境轉運病人到香港為例,昔日乘客不用下車過關,曾有不清醒的患者被扶著坐於七人車內通關,惟海關修改政策後,所有人均須自行過關,如今昏迷患者只能於內地求醫。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近日有政黨建議醫療券的適用範圍,由港大深圳醫院擴展至其他內地醫院,紀寬樂認為想法雖可惠及長者,但執行上有不少困難,先有港元、人民幣兌換問題,「以當天匯率,抑或有特別安排?」他又指,港醫診斷費可跟藥費分開,惟內地醫院慣以不同細項目湊合成一個總數,故劃一收費參照水平將有困難,「不似港資診所可在港算清楚。」

周惠萍認同,跨境醫療券可便利在內地生活的港人,但卻須放寬現行的使用限制,將門診部使用擴大至專科部門,「我們見到不少香港院友白白浪費醫療券,另一邊廂卻要自費到深圳看專科。」

關志康亦認為,跨境醫療安老須完善跨境轉運、病歷、保險、醫療券的安排,長遠更需有港資醫療機構進駐大灣區,才可有效處理初診、分流等事宜。惟他直指,港人較有信心前往求診的港大深圳醫院鄰近香港關口,「去得不如返香港醫。」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相信,要扭轉港人對內地醫療制度的信心,非朝夕之事,故須提高內地醫療資訊透明度,讓長者消化相關資料。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香港漢服社團登廣東時裝周舞台 冀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2024年04月19日 16:51 最後更新:16:55

4月16至22日,廣東省服裝服飾行業協會和廣東省服裝設計師協會於廣州番禺合辦「2024廣東時裝周-春季」。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作為香港漢服組織代表應邀出席開幕藝術沙龍,在「襦一坊·漢服與時尚展秀」環節與廣州青年合作,共同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2024廣東時裝周

2024廣東時裝周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理事長田杰以「復興華夏衣冠,承傳中國文化」為題,向觀眾介紹了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的發展情況及該社的使命擔當。田杰指出,近代漢服復興在香港已踏入十八個年頭。直至近年,香港官方舉行的一些中國傳統節日活動開始加入漢服元素。

近代漢服復興在香港已踏入十八個年頭。直至近年,香港官方舉行的一些中國傳統節日活動開始加入漢服元素

近代漢服復興在香港已踏入十八個年頭。直至近年,香港官方舉行的一些中國傳統節日活動開始加入漢服元素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近年致力推動以漢服作為各種祭祀、典禮、會議場合的正裝,除了將漢服融匯在地文化,亦正積極發展具衣冠元素的嶺南文化IP,以傳揚具香港本地特色的華夏傳統文化。丹青承南漢服社由一群熱愛華夏文化的愛國香港青年組成,以赤子之心,在港致力推廣華夏衣冠文化,冀望提高市民文化自信,促進大灣區青年交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近年致力推動以漢服作為各種祭祀、典禮、會議場合的正裝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近年致力推動以漢服作為各種祭祀、典禮、會議場合的正裝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作為香港漢服組織代表應邀出席開幕藝術沙龍,在「襦一坊·漢服與時尚展秀」環節與廣州青年合作,共同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作為香港漢服組織代表應邀出席開幕藝術沙龍,在「襦一坊·漢服與時尚展秀」環節與廣州青年合作,共同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廣州理工學院老師謝嘉妍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漢服消費、如何促進漢服消費,提出漢服消費要有自我標簽、個性追求、民族認同、文化自信。隨後,襦一坊非遺漢服工作室創始人、創意總監陳一然講解漢服復興20年以來現代漢服產業發展、問題及對策,提出過程中要堅持漢服科普、提高審美、尊重原創、協調發展;暨南大學高芷珞講師則分享了化妝造型的時尚潮流、民族性等方面的見解。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作為香港漢服組織代表應邀出席開幕藝術沙龍,在「襦一坊·漢服與時尚展秀」環節與廣州青年合作,共同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作為香港漢服組織代表應邀出席開幕藝術沙龍,在「襦一坊·漢服與時尚展秀」環節與廣州青年合作,共同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作為香港漢服組織代表應邀出席開幕藝術沙龍,在「襦一坊·漢服與時尚展秀」環節與廣州青年合作,共同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香港丹青承南漢服社作為香港漢服組織代表應邀出席開幕藝術沙龍,在「襦一坊·漢服與時尚展秀」環節與廣州青年合作,共同展示灣區服飾文化,說好香港青年故事。

國潮興起,青年肩負文化責任,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大旗。大灣區的互聯互通讓香港青年有多元機會和廣闊空間實現抱負,漢服愛好者將在大灣區組成更緊密的青年社群,共同弘揚璀璨的華夏衣冠文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