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張作霖的恩人增韞 雖為滿蒙卻暗中力保秋瑾靈柩

歷史長河

張作霖的恩人增韞 雖為滿蒙卻暗中力保秋瑾靈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張作霖的恩人增韞 雖為滿蒙卻暗中力保秋瑾靈柩

2019年04月07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08日 12:43

「東北王」張作霖的崛起,是多得增韞提拔。作為蒙古鑲黃旗的增韞,卻敬佩反清先驅秋瑾的人品,暗中幫忙保護她的靈柩,事件鮮為人知。革命後死裡逃生,對政治心灰意冷,即使張作霖力邀也不出山。

增韞清服像 (網上圖片)

增韞清服像 (網上圖片)

清末民初大亂世,局勢動盪不安,卻湧現不少奇人異士,當中「東北王」張作霖的恩人增韞就是其中代表。增韞是蒙古鑲黃旗人,「生員」秀才出生,早年間經歷不詳。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增韞出任奉天省新民知府,期間最大成就,無疑是將土匪張作霖的隊伍改編為正規軍,並對他大力提拔。

更多相片
增韞清服像 (網上圖片)

「東北王」張作霖的崛起,是多得增韞提拔。作為蒙古鑲黃旗的增韞,卻敬佩反清先驅秋瑾的人品,暗中幫忙保護她的靈柩,事件鮮為人知。革命後死裡逃生,對政治心灰意冷,即使張作霖力邀也不出山。

年輕的張作霖 (網上圖片)

清末民初大亂世,局勢動盪不安,卻湧現不少奇人異士,當中「東北王」張作霖的恩人增韞就是其中代表。增韞是蒙古鑲黃旗人,「生員」秀才出生,早年間經歷不詳。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增韞出任奉天省新民知府,期間最大成就,無疑是將土匪張作霖的隊伍改編為正規軍,並對他大力提拔。

增韞 (網上圖片)

清軍戰敗後,張作霖脫離隊伍,加入大土匪馮德麟陣營。張作霖為人講義氣、有膽識,有梟雄之氣,在匪幫中脫穎而出,與馮德麟合組「保險隊」,名義上維持社會秩序,實際上打家劫舍。「保險隊」縱橫遼河兩岸,勢力越來越強,引起清廷注意,盛京將軍增祺奉命剿匪,每每失敗告終。為此,增祺改而招安,希望將「保險隊」改編為正規軍,為清廷效力。對於這個方案,張作霖很感興趣,並於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接受招安。

秋瑾 (網上圖片)

然而,增韞坐在奉天府尹的位子只有半年,改任直隸按察使,與張作霖分開。增韞在直隸任職3年間,政績突出,深得前後兩任總督袁世凱、楊士驤的器重,被清廷拔擢為浙江巡撫。增韞為官清廉,並熱心立憲事業,與「立憲派」首領湯壽潛等人關係融洽,因此在浙江的名聲甚佳。不僅如此,增韞在任時還做了一件不能為外人明說的善事,就是妥善保護秋瑾的靈柩。

辛亥革命時,武漢中華民國軍政府 (網上圖片)

為此,增韞在徵求老上級張之洞的建議,暗中派人通知自己先前的同僚、時任黑龍江提法使、秋瑾的堂叔秋桐豫,要求他火速回到杭州為秋瑾遷葬。妥善處理後,增韞才率人剷平西泠橋畔的秋瑾墓,隨即向朝廷報功。

由於此事極度機密,無論是增韞還是秋桐豫,都不能對外人明言此事,所以害得增韞被浙江士紳誤解,並被革命黨恨入骨髓。所以等到武昌起義爆發後,新軍軍官為響應革命,便率敢死隊沖入巡撫衙門,活捉增韞,打算就地正法。幸得被革命黨推舉為都督的湯壽潛站出來為增韞求情,並且聲稱若革命黨不答應他的請求,他便不肯做都督。由於湯壽潛在浙江極有威望,所以新軍等人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張作霖是奉天省海城縣人,13歲因為其父張有財被賭徒打死,便與兄長一起替父報仇,事後因為畏懼追捕,便潛逃至營口。甲午戰爭爆發後,駐屯營口的奉天軍務會辦宋慶在當地招兵,張作霖為了糊口,便加入「毅軍」,起初擔任宋慶的衛士,後來成為伍長。

年輕的張作霖 (網上圖片)

年輕的張作霖 (網上圖片)

清軍戰敗後,張作霖脫離隊伍,加入大土匪馮德麟陣營。張作霖為人講義氣、有膽識,有梟雄之氣,在匪幫中脫穎而出,與馮德麟合組「保險隊」,名義上維持社會秩序,實際上打家劫舍。「保險隊」縱橫遼河兩岸,勢力越來越強,引起清廷注意,盛京將軍增祺奉命剿匪,每每失敗告終。為此,增祺改而招安,希望將「保險隊」改編為正規軍,為清廷效力。對於這個方案,張作霖很感興趣,並於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接受招安。

張作霖雖然在增祺的招安下投誠,但具體的收編事宜,則由新民知府增韞來負責。增韞頗能識人鑑人,很欣賞張作霖的梟雄氣質,所以甚是看重他。張作霖接受改編後,協助增韞鎮壓土匪、維持治安,起初擔任馬隊幫帶,後因功晉升為管帶。三年後,增韞因剿匪有功升任奉天府尹,並繼續大力提攜張作霖。

增韞 (網上圖片)

增韞 (網上圖片)

然而,增韞坐在奉天府尹的位子只有半年,改任直隸按察使,與張作霖分開。增韞在直隸任職3年間,政績突出,深得前後兩任總督袁世凱、楊士驤的器重,被清廷拔擢為浙江巡撫。增韞為官清廉,並熱心立憲事業,與「立憲派」首領湯壽潛等人關係融洽,因此在浙江的名聲甚佳。不僅如此,增韞在任時還做了一件不能為外人明說的善事,就是妥善保護秋瑾的靈柩。

秋瑾就義後,兩位好友遵照其遺願,把她的遺骨埋葬在西湖的西泠橋畔,沒想到數年後被清廷發覺,下令增韞徹查此事,並剷平秋瑾墳墓。增韞雖是滿蒙貴族,主張驅逐秋瑾,但敬佩她的人品,因此不想把事情做絕。

秋瑾 (網上圖片)

秋瑾 (網上圖片)

為此,增韞在徵求老上級張之洞的建議,暗中派人通知自己先前的同僚、時任黑龍江提法使、秋瑾的堂叔秋桐豫,要求他火速回到杭州為秋瑾遷葬。妥善處理後,增韞才率人剷平西泠橋畔的秋瑾墓,隨即向朝廷報功。

辛亥革命時,武漢中華民國軍政府 (網上圖片)

辛亥革命時,武漢中華民國軍政府 (網上圖片)

由於此事極度機密,無論是增韞還是秋桐豫,都不能對外人明言此事,所以害得增韞被浙江士紳誤解,並被革命黨恨入骨髓。所以等到武昌起義爆發後,新軍軍官為響應革命,便率敢死隊沖入巡撫衙門,活捉增韞,打算就地正法。幸得被革命黨推舉為都督的湯壽潛站出來為增韞求情,並且聲稱若革命黨不答應他的請求,他便不肯做都督。由於湯壽潛在浙江極有威望,所以新軍等人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增韞死裡逃生後,隨即被湯壽潛禮送到上海,還贈送給增韞五百塊大洋作路費。經此一劫,增韞對仕途心灰意冷,除了在袁世凱時期擔任過參政院參政,再不肯出山任職。等到袁世凱死後,增韞便回到東北養老,一度擔任過哈爾濱佛教會會長職務,並曾組織過慈善會。期間,張作霖曾多次力邀恩人出山任職,但均被增韞以年老體衰為由婉拒。增韞活到「九一八」事變後,在哈爾濱病逝。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