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高考數學得1分,馬雲自製科技界謎題——「馬雲猜想」如何拆解?

博客文章

高考數學得1分,馬雲自製科技界謎題——「馬雲猜想」如何拆解?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高考數學得1分,馬雲自製科技界謎題——「馬雲猜想」如何拆解?

2019年04月04日 15:51 最後更新:16:08

數學是科學的基礎,科學推動了科技,科技推動了經濟與生活演進。可是在愚人節前,馬雲給科技界提出了一個謎題︰「馬雲第一次高考的數學成績近乎零分,不過,無礙他成為全球有數的科技大亨。馬雲的出現,究竟說明數學重要嗎?數學有用嗎?」這個現象引發大家無限的猜想。

馬雲數學不行,他的成功為科技界製造了一個難解的謎題。(新華社圖片)

馬雲數學不行,他的成功為科技界製造了一個難解的謎題。(新華社圖片)

馬雲在3月30日「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頒獎禮上致辭,也沒有為大家解破謎題,只是表明他的數學其實不是好差。事實上,馬雲第一次高考的數學得1分,第二次高考得19分。在馬雲自傳《我的人生哲學》中,記述他第三次高考的詳情:「高考前三天,一位姓余的老師對我說:『馬雲,你的數學成績那麼差,如果你的數學能考及格,我的余字倒著寫』。」不知是否余老師的激將法成功,馬雲不甘被看扁,下苦功記熟了10個數學基礎公式,將公式套用到試題中,最終成績79分,神奇的及格了。

很多人以故事說明馬雲的成功秘訣是「不服輸」、「有夢想」,其實這種論調只是街坊之見,無法拆解這個「馬雲猜想」。「猜想」是數學專有名詞,簡言之,就是一道未被證明的數學難題,馬雲以1分數學成績而能在科技界呼風喚雨,的確難以解釋。馬雲於去年「杭州雲栖大會」之後,宣佈舉辦數學大賽的計劃,號召全球年輕人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從這門基礎科學中發現新知。
馬雲表示︰IT(信息技術)、DT(數據科技)、人工智能(AI)、IoT(物聯網)、芯片、計算機,都和數學密切相關。」這更加加深了「馬雲猜想」的懸疑成份,說得不好,他是一個鼓勵學習數學的反面教材,事關在馬雲帶領下的阿里集團,在以上科技領域都有突出表現。

馬雲在頒獎禮說︰「數學是無用之用,才是有用」,這金句又怎樣理解?原來 數學無用是指相對於平日生活,馬雲補充︰「數學是科學的基礎,而科學是技術的基礎,所以數學很重要,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基礎。」

柯爾(K. C. Cole)的《物理與頭腦相遇的地方》(First You Build a Cloud)。

柯爾(K. C. Cole)的《物理與頭腦相遇的地方》(First You Build a Cloud)。

為什麼數學對於科技和科學那麼重要?美國科學專欄作家柯爾(K. C. Cole)在她的《物理與頭腦相遇的地方》(First You Build a Cloud)一針見血的解釋︰「科學關心的主題非但經常無法由肉眼看到,也無法感觸及,無法量度,而且有時還想像不到。」因此,如果我們不用數學公式作為表達「連科學家詞窮了」的未知現象和發現的言語,現代科技不可能有如此進步。

數學領域很多猜想,諸如「黎曼猜想」、「費馬猜想」、「四色猜想」等等,最初之時正如馬雲解釋他為什麼要步辦大型數學競賽︰「首先是因為樂趣。」不過以樂趣開始,進入解開數學猜想的過程中,卻衍生了很多科技實用的知識,例如「黎曼猜想」、「費馬猜想」之於電腦加密算法、「四色猜想」促進了計算機與人類協作解決數學難題的步伐等。數學無用之用,結果成為大用。

「馬雲猜想」到底是什麼一回事?眾所周知馬雲語言能力極高,中、英文演講都能打動人心,他早在互聯網還未成型之時,已經有能力表達出互聯網的明天是什麼,藉以鼓勵團隊奮進。馬雲不靠數學公式說明「還想像不到」的現象,但他有一種破解現象「隱喻」的能力,並能把抽象的願景化為目標,這是近乎優秀科學家的一種天份。馬雲就好似科技界的莫扎特,是天份高得離奇的人物,但是中國要推動科學、科技進步,靠的是充裕的理科及工程人才,於是馬雲也顧不得自己身份的尷尬,挺身為推動數學擔任大旗手。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4·15談攻心戰

2024年04月15日 18:18 最後更新:18:34

國家安全是話語權的建立,也是文化工程。美國做到滴水不漏,把國家安全安裝到大腦中樞神經末梢的工夫,值得舉世觀摩參考。

4月15日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環球時報》報導稱,今年「4·15」前後,「國家安全機關披露的案件與往年相比涉及範圍更廣、更具針對性,手段也更加隱蔽。除國家安全傳統領域外,關乎國計民生和未來發展的能源、糧食以及氣象等新興領域也成為境外間諜情報機關的竊密重點。」其中一項是「攻心戰」,背景是資訊科技的發達,網絡成為新的安全隱患。香港經歷過顏色暴亂,對於當時社交媒體充斥破壞性信息,記憶猶新。

《環時》報導國家近年發現,「境外反華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等管道大肆對境內人員開展意識形態『攻心戰』,歪曲炒作境內熱點事件,攻擊詆毀我政治制度。少數涉世未深的青年學生受到煽動蠱惑,不慎落入陷阱,被裹挾參與敵對活動,成為境外反華敵對勢力的『棋子』。」

內地有一位高校學生在網上被招攬成為境外反中政黨的「志願者」,提供涉華負面新聞消息,事實上,這位高校生最大的危險性不是收集或提供不當關於中國的信息,而是在校園成為「傳道人」,香港多間學校於2019年前後也陷入失控狀態之中,師生po上網的「示威」擺拍,竟成為潮流風氣。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北京以視頻連線方式向香港致辭,提到「今天的香港告別了動盪不安的局面,徹底終結了維護國家安全不設防的歷史」。從「不設防」這個關鍵詞,我們可以解讀得到那位「傳媒大亨」何以能在港「蓬勃」的發展近30年暢行無阻的原因了。

國家安全有清楚定義︰「國家安全是指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自覺關心、維護國家安全,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國家安全的真正實現有賴於人人參與、人人有可為。」

把上述125個字連標點背誦起來,還不如說一個反面的事例。

10年前美國警惕中國媒體斥巨資,租用紐約時代廣場的巨型戶外液晶顯示屏,日夜播放《中國國家形象片》。美方認為中國有錢了,花數以百億美元來美國本土打「宣傳戰」。美國面對這種挑戰,怎麼辦?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傑弗遜名言,「如果由我來決定我們是要一個沒有報紙的政府還是沒有政府的報紙,我將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美國把言論自由拉到月球和火星的高度,不過,中間設立一塊天花板︰國家安全。換言之,報紙可以沒有政府但不能沒有祖國,美國連戶外液晶顯示屏也需要政治正確。不過,美國希望其他地方的國安不要滴水不漏,顯然是一種虛偽行為。

社會不能不設防。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提出建議︰「必須堅定正本清源,強化國家意識和家國情懷。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不等於保持西方殖民的意識形態不變,要堅定在一國之本上,用兩制之力,不斷打造香港特色的中華傳統文化。」製造假新聞就是「攻心戰」,防戰之道是以文化鞏固愛國的心, 用知識教育社會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是者,香港得以健康發展,財富與活力齊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