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七進七出史實非趙雲 武勇文鴦破虜揚名天下

歷史長河

七進七出史實非趙雲 武勇文鴦破虜揚名天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七進七出史實非趙雲 武勇文鴦破虜揚名天下

2019年04月09日 10:00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長坂坡之戰精彩的屬於曹純,而「七進七出」敵陣卻非趙雲。

中國首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作者,明代的羅貫中妙筆生花,令不少三國英雄深入民心。然而後世認為作者「尊劉抑曹」,不少故事更被移花接木,例如草船借箭本身是孫權的但《演義》放在諸葛亮身上,空城計三國時不少人用過,但史實偏偏不是諸葛。今次講及的「七進七出」,大家都會將之與趙雲掛勾,但史實卻屬於一名歷仕魏、吳、晉的將領文鴦。據正史記載,他能在敵陣中「七進七出」而毫髮無損,其神勇遠勝小說的趙雲。

更多相片
《演義》中的趙雲在在敵陣中「七進七出」 (網上圖片)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長坂坡之戰精彩的屬於曹純,而「七進七出」敵陣卻非趙雲。

網上圖片

文鴦本名文俶,小名阿鴦。沛國譙縣人,魏末晉初名將。文鴦出身將門,祖父文稷是曹操手下的部將,父親文欽仕官曹魏,官至揚州刺史,與鎮東將軍毌丘儉共鎮淮南,並且關係要好。曹芳繼任為魏國皇帝時,意圖罷免權臣司馬師未果,結果被廢黜,文欽、毌丘儉聞訊後,便在淮南舉兵討逆,時在正元二年(公元256年)。

《資治通鑑》記載文鴦「七進七出」部分 (網上圖片)

文欽自知難以抵擋司馬師大軍,便準備撤軍回壽春。但此時,年僅18歲的文鴦卻提出建議,希望和父親分兵兩路,趁夜夾擊司馬師的大軍,唯此才能挫敗敵軍的銳氣,使得本方軍隊從容撤退。文欽思慮再三,覺得兒子有道理,便下命照此施行。

網上圖片

不少歷史愛好者認為,羅貫中美化趙雲,在《演義》中將「七進七出」放在趙雲身上,成為長坂坡之戰的精彩橋段。基於《演義》中趙雲能在敵陣「七進七出」,關鍵在於曹操愛才,下令士兵不得殺害他。至於文鴦,必定不可能受到敵軍如此「優待」。所以,相對史實中文鴦「七進七出」,表現應該更出色。

網上圖片

不過,諸葛誕與文欽矛盾很深,諸葛誕在危急時刻殺死了文欽。文鴦當時在小城中駐守,聽聞父親遇害,打算和弟弟文虎一起攻打壽春,結果部將阻攔,最終只好向司馬昭投降。文鴦兄弟投降後,不僅受司馬昭厚待,還奉命加入攻打壽春的戰事中。不久,壽春城淪陷,諸葛誕兵敗被殺,三族被誅滅。

據晉代王公大臣的傳記《晉諸公贊》載,文鴦因向晉武帝辭行被嫌棄面相不善,被罷職歸家,來得無官一身輕,過上閒適生活。不過,讓文鴦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了數年便遭遇滅族之患。當武帝駕崩、惠帝登基後,太傅楊駿執掌朝政,獨斷專行,逐漸激起朝野憤恨。皇后賈南風勾結淮南王司馬瑋,命他舉兵擊殺楊駿及黨羽,並誅滅楊駿三族,時在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演義》中的趙雲在在敵陣中「七進七出」 (網上圖片)

《演義》中的趙雲在在敵陣中「七進七出」 (網上圖片)

文鴦本名文俶,小名阿鴦。沛國譙縣人,魏末晉初名將。文鴦出身將門,祖父文稷是曹操手下的部將,父親文欽仕官曹魏,官至揚州刺史,與鎮東將軍毌丘儉共鎮淮南,並且關係要好。曹芳繼任為魏國皇帝時,意圖罷免權臣司馬師未果,結果被廢黜,文欽、毌丘儉聞訊後,便在淮南舉兵討逆,時在正元二年(公元256年)。

舉兵之前,毌丘儉曾派人聯絡兗州刺史鄧艾,希望他加入討逆行列,遭鄧艾拒絕之餘,鄧艾還派人向司馬師告密,親率萬餘人趕赴樂嘉城,等待大軍到來。毌丘儉得到消息後,命文欽、文鴦父子率軍突襲鄧艾,但讓文氏父子沒想到的是,司馬師這時已率大軍趕到樂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文欽自知難以抵擋司馬師大軍,便準備撤軍回壽春。但此時,年僅18歲的文鴦卻提出建議,希望和父親分兵兩路,趁夜夾擊司馬師的大軍,唯此才能挫敗敵軍的銳氣,使得本方軍隊從容撤退。文欽思慮再三,覺得兒子有道理,便下命照此施行。

文鴦領命後,率數十名壯士趕至敵軍陣營前,一邊擊鼓喧鬧,一邊大喊司馬師的名字,向對方提出挑戰。司馬師全軍士兵不知道文鴦底細,但見他殺氣騰騰,沒有敢應招。文鴦叫陣整整一晚卻沒見到父親趕來會合,只好撤出。

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司馬師派司馬班率八千驍騎追擊文氏父子。文鴦面對敵軍來勢洶洶,非沒有恐懼,反而單槍匹馬衝入敵陣,「輒殺傷百餘人」。文鴦殺得興起,「如此者六七」,直到追騎不敢逼近才罷手。

《資治通鑑》記載文鴦「七進七出」部分 (網上圖片)

《資治通鑑》記載文鴦「七進七出」部分 (網上圖片)

不少歷史愛好者認為,羅貫中美化趙雲,在《演義》中將「七進七出」放在趙雲身上,成為長坂坡之戰的精彩橋段。基於《演義》中趙雲能在敵陣「七進七出」,關鍵在於曹操愛才,下令士兵不得殺害他。至於文鴦,必定不可能受到敵軍如此「優待」。所以,相對史實中文鴦「七進七出」,表現應該更出色。

文鴦武勇蓋世,卻無力挽救討逆軍敗局。不久,壽春被司馬師大軍攻陷,毌丘儉在逃亡途中被殺,文欽父子則逃往東吳。1年後,鎮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討伐當時接替了哥哥司馬師執政的司馬昭,並引東吳為援,文欽父子由是奉命進入壽春,再次討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過,諸葛誕與文欽矛盾很深,諸葛誕在危急時刻殺死了文欽。文鴦當時在小城中駐守,聽聞父親遇害,打算和弟弟文虎一起攻打壽春,結果部將阻攔,最終只好向司馬昭投降。文鴦兄弟投降後,不僅受司馬昭厚待,還奉命加入攻打壽春的戰事中。不久,壽春城淪陷,諸葛誕兵敗被殺,三族被誅滅。

公元266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晉。晉朝建立後,文鴦繼續侍奉司馬家,先後擔任平虜護軍、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並因大破並斬殺鮮卑禿髮族首領禿髮樹機能、收降兵二十萬而揚名天下。太康年間(公元280年-289年),文鴦被任命為東夷校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晉代王公大臣的傳記《晉諸公贊》載,文鴦因向晉武帝辭行被嫌棄面相不善,被罷職歸家,來得無官一身輕,過上閒適生活。不過,讓文鴦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了數年便遭遇滅族之患。當武帝駕崩、惠帝登基後,太傅楊駿執掌朝政,獨斷專行,逐漸激起朝野憤恨。皇后賈南風勾結淮南王司馬瑋,命他舉兵擊殺楊駿及黨羽,並誅滅楊駿三族,時在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當時,諸葛誕的外孫、東安王司馬繇因痛恨文鴦兄弟,認為是他們的背叛才導致外祖父被滅族,一直想找機會報仇。如今見賈后大肆捕殺楊駿黨羽,司馬繇便誣告文鴦兄弟與楊駿意圖謀反。賈后不明就裡,命人誅殺文鴦、文虎,並誅滅三族。一代蓋世猛將,最終落得淒慘下場。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