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七進七出史實非趙雲 武勇文鴦破虜揚名天下

歷史長河

七進七出史實非趙雲 武勇文鴦破虜揚名天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七進七出史實非趙雲 武勇文鴦破虜揚名天下

2019年04月09日 10:00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長坂坡之戰精彩的屬於曹純,而「七進七出」敵陣卻非趙雲。

中國首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作者,明代的羅貫中妙筆生花,令不少三國英雄深入民心。然而後世認為作者「尊劉抑曹」,不少故事更被移花接木,例如草船借箭本身是孫權的但《演義》放在諸葛亮身上,空城計三國時不少人用過,但史實偏偏不是諸葛。今次講及的「七進七出」,大家都會將之與趙雲掛勾,但史實卻屬於一名歷仕魏、吳、晉的將領文鴦。據正史記載,他能在敵陣中「七進七出」而毫髮無損,其神勇遠勝小說的趙雲。

更多相片
《演義》中的趙雲在在敵陣中「七進七出」 (網上圖片)

草船借箭不是諸葛,長坂坡之戰精彩的屬於曹純,而「七進七出」敵陣卻非趙雲。

網上圖片

文鴦本名文俶,小名阿鴦。沛國譙縣人,魏末晉初名將。文鴦出身將門,祖父文稷是曹操手下的部將,父親文欽仕官曹魏,官至揚州刺史,與鎮東將軍毌丘儉共鎮淮南,並且關係要好。曹芳繼任為魏國皇帝時,意圖罷免權臣司馬師未果,結果被廢黜,文欽、毌丘儉聞訊後,便在淮南舉兵討逆,時在正元二年(公元256年)。

《資治通鑑》記載文鴦「七進七出」部分 (網上圖片)

文欽自知難以抵擋司馬師大軍,便準備撤軍回壽春。但此時,年僅18歲的文鴦卻提出建議,希望和父親分兵兩路,趁夜夾擊司馬師的大軍,唯此才能挫敗敵軍的銳氣,使得本方軍隊從容撤退。文欽思慮再三,覺得兒子有道理,便下命照此施行。

網上圖片

不少歷史愛好者認為,羅貫中美化趙雲,在《演義》中將「七進七出」放在趙雲身上,成為長坂坡之戰的精彩橋段。基於《演義》中趙雲能在敵陣「七進七出」,關鍵在於曹操愛才,下令士兵不得殺害他。至於文鴦,必定不可能受到敵軍如此「優待」。所以,相對史實中文鴦「七進七出」,表現應該更出色。

網上圖片

不過,諸葛誕與文欽矛盾很深,諸葛誕在危急時刻殺死了文欽。文鴦當時在小城中駐守,聽聞父親遇害,打算和弟弟文虎一起攻打壽春,結果部將阻攔,最終只好向司馬昭投降。文鴦兄弟投降後,不僅受司馬昭厚待,還奉命加入攻打壽春的戰事中。不久,壽春城淪陷,諸葛誕兵敗被殺,三族被誅滅。

據晉代王公大臣的傳記《晉諸公贊》載,文鴦因向晉武帝辭行被嫌棄面相不善,被罷職歸家,來得無官一身輕,過上閒適生活。不過,讓文鴦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了數年便遭遇滅族之患。當武帝駕崩、惠帝登基後,太傅楊駿執掌朝政,獨斷專行,逐漸激起朝野憤恨。皇后賈南風勾結淮南王司馬瑋,命他舉兵擊殺楊駿及黨羽,並誅滅楊駿三族,時在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演義》中的趙雲在在敵陣中「七進七出」 (網上圖片)

《演義》中的趙雲在在敵陣中「七進七出」 (網上圖片)

文鴦本名文俶,小名阿鴦。沛國譙縣人,魏末晉初名將。文鴦出身將門,祖父文稷是曹操手下的部將,父親文欽仕官曹魏,官至揚州刺史,與鎮東將軍毌丘儉共鎮淮南,並且關係要好。曹芳繼任為魏國皇帝時,意圖罷免權臣司馬師未果,結果被廢黜,文欽、毌丘儉聞訊後,便在淮南舉兵討逆,時在正元二年(公元256年)。

舉兵之前,毌丘儉曾派人聯絡兗州刺史鄧艾,希望他加入討逆行列,遭鄧艾拒絕之餘,鄧艾還派人向司馬師告密,親率萬餘人趕赴樂嘉城,等待大軍到來。毌丘儉得到消息後,命文欽、文鴦父子率軍突襲鄧艾,但讓文氏父子沒想到的是,司馬師這時已率大軍趕到樂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文欽自知難以抵擋司馬師大軍,便準備撤軍回壽春。但此時,年僅18歲的文鴦卻提出建議,希望和父親分兵兩路,趁夜夾擊司馬師的大軍,唯此才能挫敗敵軍的銳氣,使得本方軍隊從容撤退。文欽思慮再三,覺得兒子有道理,便下命照此施行。

文鴦領命後,率數十名壯士趕至敵軍陣營前,一邊擊鼓喧鬧,一邊大喊司馬師的名字,向對方提出挑戰。司馬師全軍士兵不知道文鴦底細,但見他殺氣騰騰,沒有敢應招。文鴦叫陣整整一晚卻沒見到父親趕來會合,只好撤出。

據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載,司馬師派司馬班率八千驍騎追擊文氏父子。文鴦面對敵軍來勢洶洶,非沒有恐懼,反而單槍匹馬衝入敵陣,「輒殺傷百餘人」。文鴦殺得興起,「如此者六七」,直到追騎不敢逼近才罷手。

《資治通鑑》記載文鴦「七進七出」部分 (網上圖片)

《資治通鑑》記載文鴦「七進七出」部分 (網上圖片)

不少歷史愛好者認為,羅貫中美化趙雲,在《演義》中將「七進七出」放在趙雲身上,成為長坂坡之戰的精彩橋段。基於《演義》中趙雲能在敵陣「七進七出」,關鍵在於曹操愛才,下令士兵不得殺害他。至於文鴦,必定不可能受到敵軍如此「優待」。所以,相對史實中文鴦「七進七出」,表現應該更出色。

文鴦武勇蓋世,卻無力挽救討逆軍敗局。不久,壽春被司馬師大軍攻陷,毌丘儉在逃亡途中被殺,文欽父子則逃往東吳。1年後,鎮東大將軍諸葛誕在淮南舉兵討伐當時接替了哥哥司馬師執政的司馬昭,並引東吳為援,文欽父子由是奉命進入壽春,再次討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過,諸葛誕與文欽矛盾很深,諸葛誕在危急時刻殺死了文欽。文鴦當時在小城中駐守,聽聞父親遇害,打算和弟弟文虎一起攻打壽春,結果部將阻攔,最終只好向司馬昭投降。文鴦兄弟投降後,不僅受司馬昭厚待,還奉命加入攻打壽春的戰事中。不久,壽春城淪陷,諸葛誕兵敗被殺,三族被誅滅。

公元266年,晉王司馬炎脅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帝位,改國號晉。晉朝建立後,文鴦繼續侍奉司馬家,先後擔任平虜護軍、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並因大破並斬殺鮮卑禿髮族首領禿髮樹機能、收降兵二十萬而揚名天下。太康年間(公元280年-289年),文鴦被任命為東夷校尉。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據晉代王公大臣的傳記《晉諸公贊》載,文鴦因向晉武帝辭行被嫌棄面相不善,被罷職歸家,來得無官一身輕,過上閒適生活。不過,讓文鴦意想不到的是,僅僅過了數年便遭遇滅族之患。當武帝駕崩、惠帝登基後,太傅楊駿執掌朝政,獨斷專行,逐漸激起朝野憤恨。皇后賈南風勾結淮南王司馬瑋,命他舉兵擊殺楊駿及黨羽,並誅滅楊駿三族,時在元康元年(公元291年)。

當時,諸葛誕的外孫、東安王司馬繇因痛恨文鴦兄弟,認為是他們的背叛才導致外祖父被滅族,一直想找機會報仇。如今見賈后大肆捕殺楊駿黨羽,司馬繇便誣告文鴦兄弟與楊駿意圖謀反。賈后不明就裡,命人誅殺文鴦、文虎,並誅滅三族。一代蓋世猛將,最終落得淒慘下場。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