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林則徐虎門銷煙成民族英雄 為何晚年提倡國產鴉片?

歷史長河

林則徐虎門銷煙成民族英雄 為何晚年提倡國產鴉片?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林則徐虎門銷煙成民族英雄 為何晚年提倡國產鴉片?

2019年04月13日 10:00 最後更新:04月14日 13:43

林則徐面對抉擇背向了初衷?

從19世紀初葉開始,英國為扭轉對華的貿易逆差,向中國大規模傾銷鴉片,使清朝每年外流白銀600萬兩,不僅令國庫空虛、財政枯竭,大量官員兵士瘋狂吸食鴉片,也為國家安全帶來巨大隱患。因此,道光帝便派「禁煙派」首領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查禁鴉片。據載,1839年6月3日起至25日,林則徐將從英商手中繳獲的鴉片總計1.9萬餘箱、237萬多斤,全部在虎門海灘集中銷毀,史稱「虎門銷煙」。

更多相片
虎門銷煙想像圖 (網上圖片)

林則徐面對抉擇背向了初衷?

19世紀繪第一次「定海之戰」,英軍艦攻擊清軍帆船 (網上圖片)

事後,英國政府以「保護自由貿易」之名,對華發動戰爭,由1840年6月起爆發了「鴉片戰爭」起初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意圖直接進攻廣州,但因林則徐嚴密布防而未能得逞。「虎門銷煌」以及阻擋英軍進軍廣州,這兩大功績令林則徐名聲大振,成為民族英雄。

19世紀林則徐畫像 (網上圖片)

林則徐先被革職,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琦善的審問和處置。到了次年5月,他被派往浙江鎮海,參與海防建設。僅僅過了1個多月,再遭靖逆將軍奕山等人誣陷,林則徐被朝廷革職,發配到伊犁戍邊。到了1842年6月,鴉片戰爭結束,清廷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清人服食鴉片的情況 (網上圖片)

正因為林則徐在伊犁表現良好,再加上忠直大臣為之奔走,終於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再次得到清廷的任用,起初擔任署理陝甘總督,不久又改任陝西巡撫,期間這位「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想法來了180度改變,開始提倡種植鴉片。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清人服食鴉片的情況 (網上圖片)

絕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林則徐這個觀點,認為他背離初衷。然而,也有一些人體會到林則徐的苦衷,知道他這項建議,不過是在鴉片貿易合法化的大環境下,對抗洋煙在國內傾銷、防止白銀外流的無奈之舉。因為,若能以國產煙土對抗進口鴉片,在滿足民眾需求的同時,並向鴉片商徵稅,便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白銀外流,至少還能挽回一點經濟利權。

晚清罌粟田 (網上圖片)

或許清廷意識到林則徐這項建議也為合理,在默許下全國各地掀起一股種植鴉片熱潮,幾乎找不到沒有種植鴉片的省份。因為種植鴉片利潤比種其他農作物高出達10倍,大量的耕地被用來種植鴉片,很多地方如雲貴川、東北、陝甘等地,比例能佔到總耕地面積的一成,甚至是半數以上。據了解,最為盛況空前的為四川,據說連平時吃的蔬菜都沒人種,要從外地調運。大家紛紛種鴉片,遍地開了罌粟花。據說,四川一省的鴉片產量佔到全國產量的4成。

種植鴉片後來成為民國軍閥主要資本來源,圖為1932年罌粟種植 (網上圖片)

隨著國產煙土在鴉片市場上佔有率越來越大,英國對華鴉片貿易的利潤下滑,再加上英國國民反對鴉片貿易呼聲日漸高漲,最終迫使英國政府妥協,跟清廷簽署《中英禁煙條約》,正式宣布廢止鴉片貿易,時在1908年3月。而在此前兩年,光緒已經頒布「禁煙令」,明令各地禁種鴉片。然而,「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此時,神州處處有鴉片,國產煙土氾濫日久,百姓吸食成癮,並非單單一道詔書,便能禁絕。

虎門銷煙想像圖 (網上圖片)

虎門銷煙想像圖 (網上圖片)

事後,英國政府以「保護自由貿易」之名,對華發動戰爭,由1840年6月起爆發了「鴉片戰爭」起初英軍派艦隊封鎖珠江口,意圖直接進攻廣州,但因林則徐嚴密布防而未能得逞。「虎門銷煌」以及阻擋英軍進軍廣州,這兩大功績令林則徐名聲大振,成為民族英雄。

英軍在廣東受挫後並未罷休,改由沿著海岸線北上,同年7月攻陷定海,1個月後又抵達天津大沽口,威脅進攻北京。道光被英國船堅炮堅嚇破膽,即刻命直隸總督琦善去議和,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等人調查英軍攻佔定海之因。結果林則徐遭政敵誣陷,很快便由禁煙功臣,變為道光帝心目中的「罪臣」。

19世紀繪第一次「定海之戰」,英軍艦攻擊清軍帆船 (網上圖片)

19世紀繪第一次「定海之戰」,英軍艦攻擊清軍帆船 (網上圖片)

林則徐先被革職,暫留廣州等待新任欽差大臣琦善的審問和處置。到了次年5月,他被派往浙江鎮海,參與海防建設。僅僅過了1個多月,再遭靖逆將軍奕山等人誣陷,林則徐被朝廷革職,發配到伊犁戍邊。到了1842年6月,鴉片戰爭結束,清廷被迫簽訂《南京條約》。

林則徐在伊犁戍邊長達4年,期間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方略,領導當地民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等。他為發展當地農業、改善百姓生活狀況,立下了不俗的功績。與此同時,林則徐還大聲疾呼,要求朝廷警惕列強沙俄覬覦新疆,加強防守西北邊疆。

19世紀林則徐畫像 (網上圖片)

19世紀林則徐畫像 (網上圖片)

正因為林則徐在伊犁表現良好,再加上忠直大臣為之奔走,終於在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再次得到清廷的任用,起初擔任署理陝甘總督,不久又改任陝西巡撫,期間這位「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想法來了180度改變,開始提倡種植鴉片。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事緣在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初,署理撫州知府文海曾給林則徐寫過一封信,向他請教如何發展地方經濟,防止白銀外流。針對文海諮詢,林則徐提出一個無比驚駭建議:鼓勵百姓種植鴉片。

據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楊國楨教授的《林則徐傳》引述林則徐在信中寫道:「鄙意亦以內地栽種罌粟於事無妨。所恨者內地之嗜洋菸而不嗜土煙,若內地果有一種阿芙蓉(即鴉片),勝於洋販,則孰不願買賤而食?無如知此味者,無不捨近圖遠,不能使如紹興之美醍,湖廣之錠煙,內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脈貫注,何礙之有?」

清人服食鴉片的情況 (網上圖片)

清人服食鴉片的情況 (網上圖片)

絕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林則徐這個觀點,認為他背離初衷。然而,也有一些人體會到林則徐的苦衷,知道他這項建議,不過是在鴉片貿易合法化的大環境下,對抗洋煙在國內傾銷、防止白銀外流的無奈之舉。因為,若能以國產煙土對抗進口鴉片,在滿足民眾需求的同時,並向鴉片商徵稅,便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白銀外流,至少還能挽回一點經濟利權。

清人服食鴉片的情況 (網上圖片)

清人服食鴉片的情況 (網上圖片)

或許清廷意識到林則徐這項建議也為合理,在默許下全國各地掀起一股種植鴉片熱潮,幾乎找不到沒有種植鴉片的省份。因為種植鴉片利潤比種其他農作物高出達10倍,大量的耕地被用來種植鴉片,很多地方如雲貴川、東北、陝甘等地,比例能佔到總耕地面積的一成,甚至是半數以上。據了解,最為盛況空前的為四川,據說連平時吃的蔬菜都沒人種,要從外地調運。大家紛紛種鴉片,遍地開了罌粟花。據說,四川一省的鴉片產量佔到全國產量的4成。

晚清罌粟田 (網上圖片)

晚清罌粟田 (網上圖片)

隨著國產煙土在鴉片市場上佔有率越來越大,英國對華鴉片貿易的利潤下滑,再加上英國國民反對鴉片貿易呼聲日漸高漲,最終迫使英國政府妥協,跟清廷簽署《中英禁煙條約》,正式宣布廢止鴉片貿易,時在1908年3月。而在此前兩年,光緒已經頒布「禁煙令」,明令各地禁種鴉片。然而,「上帝要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此時,神州處處有鴉片,國產煙土氾濫日久,百姓吸食成癮,並非單單一道詔書,便能禁絕。

種植鴉片後來成為民國軍閥主要資本來源,圖為1932年罌粟種植 (網上圖片)

種植鴉片後來成為民國軍閥主要資本來源,圖為1932年罌粟種植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