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一隻暖杯的故事

博客文章

一隻暖杯的故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一隻暖杯的故事

2019年04月16日 19:01 最後更新:19:49

這個世界,政客最喜歡做「政治正確」的事。最近又聽到政府內流傳一隻暖杯的故事。話說環保局到處叫人「走塑」,已經去到不用樽裝水、不用外賣杯的地步。但事情去得太盡,往往會出現反效果。

首先是政府的文康設施的飲品機,去年頭開始不販賣樽裝水,結果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市民買不到健康的樽裝水,只可以買到含糖份高的汽水。究竟是政府掛一漏萬,還是環保局惡過食衛局?就不得而知了。

由於環保局要「走塑」,政府高層就急急響應,以免被傳媒捉到他們叫市民「走塑」,但他們不走的「罪證」。從特首以降,到司長、局長,出外時一律不准飲樽裝水。很多高官一天要走很多場,局長不會自己拿著暖杯到處加水,唯有由助理代勞。有助理就嘆道,女助理還好一些,通常帶著手袋,男助理就慘了,一般都沒有帶手提袋的習慣,唯有整天幫局長拿著暖杯。有些時候,就算有杯也未必加到水,只能叫局長忍住口渴。另外,局長不能飲樽裝水,助理也不可以,因為給人發現,一樣被罵。助理很難拿著兩隻暖杯,一隻自己的,一隻局長的,所以助理很多時口渴也沒水飲。

這些表面上好像很簡單的要求,但執行起上來就「堅離地」,就如上次颱風「山竹」過後,政府高官空群而出去執樹。政府一聲令下,大家都要自帶飲水杯,但基本上解決不了飲水的問題,因為很多戶外場地無水,結果是官員偷偷地買了樽裝水飲用。

限樽令之後,下一步就是限杯令,連外賣杯也不能用。有助理很「㷫」地說,如果政府立法,全面禁止使用外賣杯,對政府高官會比較公平。

可能再下一步是局長出外,要自備餐具,不能讓人見到使用那些一次性的餐具。高官用餐後,當然不會自行清理用過的餐具,結果還是由助理去善後。如果有下一場活動,助理要預先準備幾套餐具,還是拿去清潔後再用呢?想起便叫人頭痛。

這些政治正確的行為,都是政治包裝惹的禍。猶記得在回歸之初,首任特首董建華做了七年便「腳痛」下台,第二任特首「煲呔曾」上場,引入一些擅長搞包裝的政治化妝師,他們認為董伯伯除了政治不正確之外,也太蠢,不懂得玩政治化裝。若然懂得包裝的話,政府民望會大大提升,有利管治云云。不過,當時也有官場中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些政治化妝師無異於古代皇帝身邊的術士,捨正路而弗由,不去搞好施政,而只顧叫政府包裝自我美化。

這又讓我聯想到貧窮兒童。星期日晚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其中一個環節是天王郭富城訪問了五名基層小朋友,講講他們住在劏房的苦況,郭富城問及他們日後的理想,有小男孩想成為做音樂家;有小女孩想成為醫生,說著說著,女孩不禁流下淚來。

這個環節的意念很好,可以喚醒對基層的貧窮問題的關注。環節的尾段,講到這班小朋友原來從未入過戲院看電影,郭富城送給他們全年證可以免費看電影一年。可以看電影固然好,但住屋才是最關鍵的問題,5個小孩都是在百多呎的劏房居住,鏡頭所見,生活環境十分擠逼。如果能夠解決到貧窮基層的住屋問題,讓他們能夠搬去一些環境較寬敞、租金更低廉的公屋居住,相信可以解決到他們一半以上的問題,讓他們有較好的環境學習和成長。可惜政府為了政治正確,一下子扼殺了可以大量提高土地供應的方案,例如在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用地上興建房屋的計劃,就一筆抹煞了。

政府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口惠而實不至,用「貼膠布」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見到貧窮,就派些錢,卻長期讓貧窮家庭的子女在不足百呎的劏房中成長。政府高層不把精力放在核心問題上,卻把心思全放在如何搞包裝,例如不飲樽裝水,棄用外賣杯之上,只是捨本逐末。用內地的術語,就是所謂的「低級紅」,的行為,不足為法。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要敢於講香港食麵無犯國安法

2024年03月28日 20:30 最後更新:21:02

這裡先講兩個故事。

早前和一個G7大國的領事館官員食飯,其中一位商務參贊最近剛調來香港,他說他的家人問他「香港安不安全,是不是還有人在掟汽油彈示威? 」他感到有點無奈。後來總領事講到這個話題亦說,他的朋友也問他,「現在香港訂立了國安法之後,是否還可以上網? 」G7大國對香港的政治本來並不友善,但這些外交官都笑言,這些比較離譜的想法,恐怕是當地媒體散播的偏見,讓他們的國人根本不知道香港是怎樣的一回事。

美國的情況就更加嚴重,早前一個基金會安排了一班美國的中學生來香港交流,他們過去從來未踏足過香港,來香港十多天玩得很開心,他們一個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原來香港可以自由上網」,香港的城市生活亦熱鬧多彩,和他們在美國的時候以為香港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美西方國家的人民對香港充滿偏見,固然和他們的政客和傳媒有很大的關係。當地的媒體大量散發反華反香港的言論,例如英國《衛報》3月24日就有評論文章,標題是《謊言、意識形態與鎮壓:中國決定了香港失敗者的命運》,內容列出一大堆對中國的批評,指中國不樂見香港在殖民統治下蓬勃發展….過度鎮壓正加速香港的衰落,外國投資來港枯竭,香港這個城市經濟萎靡不振。《衛報》文章更聲稱,香港23條立法之後,「現在如果麵條與外國有秘密聯繫,食麵條就是一種煽動行為。」

很難想像西方一張大報,竟然可以作出這樣低智的評論,而他們口中香港的23條立法和國安法,對香港進行了無情的鎮壓,其實香港的國安法律和美英相比,仍然差了一大截。

例如外號「第二代美國隊長」的囚犯馬俊文,因為違反《港區國安法》的煽動分裂國家罪被定罪,判囚5年。英國廣播公司就發表題為《香港23條與國安法:新條例下馬浚文遭拒減刑》的誤導性報道。其實是否批准囚犯假釋,從來都是懲教機關的酌情權,而英國自己有關恐怖主義的法律《2020年恐怖主義罪犯(限制提前釋放)法》,亦收緊恐怖主義案件被定罪被告人獲得假釋的門檻,與香港的23條立法性質相似。英國媒體批評香港的法律和處理嚴重罪行罪犯的假釋准則,其實他們自己有完全一樣的法律。

香港有部分的商界人士,經常跌入對方的邏輯之中,認為香港要改善和七大工業國(G7)的關係,對他們的批評就是少回應為妙,否則就會被指為戰狼,其實這樣正正跌入對方的圈套,變成「有佢講冇你講」。

英國的《衛報》可以低智到指「香港吃麵都可以觸犯國安法」,香港當然應該講「英國飲酒都會觸犯國安法」。其實這是真人實事,在2011年英國22歲青年基南,他飲醉酒後在facebook上建立了一個名為「沃靈頓暴動」的頁面,叫人去騷亂,雖然他們最後因為酒醉並無出席,暴動並無發生,當他第2天從宿醉中醒來時,馬上移除了該頁面並作出道歉,聲稱他只是開了一個玩笑,但最後仍判監4年。

在西方世界政客和媒體亂講之下,香港變成了一個黑暗地獄,香港人和特別是香港商界人士,要將香港的真相向外傳播,要多邀請外國朋友到香港實地體驗,就會知道香港除了極少數暴恐分子之外,絕大多數人生活如常,特別在國安法例訂立了之後,免除了像2019年那類暴動的威脅,令到香港的經濟發展更加有一個穩定的基礎,試想2019年香港汽油彈橫飛的時候,有幾多外國人夠膽來香港旅遊或做生意呢?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