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台...騎樓...露台...騎樓?媽,好亂呀!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騎樓」可算是香港人,尤其是祖母級長輩的集體回憶。目前,香港騎樓已經為數不多,因為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市區的彈丸之地,拆卸、重建再規劃,令富有歷史及回憶的舊式建築逐漸消失。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事實上,騎樓不是香港獨有建築,近廣州、澳門、台灣等地,都能夠發現它們的「築跡」。當時,有華人把「Veranda」翻譯為「天台、露台和騎樓」,如是者,凡是建築物的露台、外廊,香港人便統稱為「騎樓」。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新一代年輕人可能會問:為何騎樓曾經盛極一時?據說在十八世紀,當時的英國人在亞洲經商時,亞洲的潮濕炎熱的天氣,令他們難以適應。於是,英國人便嘗試將屋子的屋簷加長,建造一道外廊遮擋陽光,營造凉快、通爽的生活環境,最後,騎樓便是這樣誕生了。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根據屋宇署的定義:「 外廊與露台相似,在暴露於風雨的位置,結構較容易被侵蝕而耗損,對公眾安全構成的風險一般較高。「露台」一般以懸臂方式由牆壁伸出,而外廊一般由牆壁伸出並以柱或牆承托兩側。」

現時深水埗、油麻地舊區,不難發現騎樓的踪跡,最經典的,就是灣仔莊士敦道的和昌大押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