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與圖將快消失的歷史永遠保存~

新界及離島的鄉郊村落,百年歷史變遷漸被遺忘。漁護署為本港地質公園的村落推出《同根‧同源》系列書籍,鴨洲成為全球首個世界地質公園推出以人文生活歷史為主題的書本。漁護署走訪數十位在本港及已移居英國的村民,將上一代鴨洲村民在島上生活點滴,圖文並茂逐一記載,今年稍後再為吉澳及新界東北村落「慶春約」出書,將快將消失的本地村落歲月記錄下來。

鴨洲成為全球首個世界地質公園推出以人文生活歷史為主題的書本。

鴨洲成為全球首個世界地質公園推出以人文生活歷史為主題的書本。

新界的鄉郊村落,不少已隨年月荒廢,而在香港世界地質公園其實亦有不少特色村落,值得保留記載。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主管楊家明表示,世界地質公園不止其地質面貌值得欣賞,在該處生活的人文歷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重要,去年率先在新界東北的世界地質公園——鴨洲,設立故事館,展示當年村民的生活故事。第二步計畫為本港地質公園的村落推出「同根‧同源」書籍,首本《鴨洲的故事》,漁護署向本地及移居海外的鴨洲村民,以口述歷史形式,記錄近百年鴨洲漁民生活,首批印製三千本。

由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鴨洲開始有蜑家漁民聚居,部分由吉澳及塔門移居至此。新書由鴨洲村民親述當年在島上的捕魚生活,包括九十多歲的長老陳秀冬,土生土長的陳嬌及何其送夫婦,以及陳啟昇村長等人。當年村民僅以木板搭建寮屋棲身,漁民將漁獲及曬好的魚乾帶往沙頭角或鹽田交換糧食,更要到鄰近的吉澳或鎖羅盤打水。

書上亦記載鴨洲漁民經歷日治時期的艱苦日子,而鴨洲村民都樂天知命,中國真耶穌教會五二年在島上興建木造教堂,鴨洲是少數全島信奉基督教的新界村落,後來更成立學校,為幼童提供讀書識字機會。至六一年美國經濟援助協會及政府協助下,四座村屋落成,鴨洲漁民村逐漸形成,但隨着漁業式微,部分島民開始養豬維生,又夜挑火水燈「穿膠花」。

到了六十年代,鴨洲出現移民潮,村民憶述為改善生計,不惜遠渡重洋到英國做洗碗工,捱到開設中餐廳,接濟在鴨洲的家人,不變的是村民對鴨洲的鄉土情,聚居紐卡素的鴨洲村民九十年代成立聯誼會,十年前更將鴨洲全村大翻新;去年更在漁護署及獅子會統籌下成立鴨洲故事館,即使遇上超強颱風山竹吹襲破壞,亦火速復原。

去年鴨洲街渡開通,吸引三萬五千名遊客到訪,約一半人,即一萬七千人次參觀故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