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倡內地以「間套作」耕種 可增收成減空氣污染

社會事

中大倡內地以「間套作」耕種 可增收成減空氣污染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倡內地以「間套作」耕種 可增收成減空氣污染

2019年04月25日 09:13 最後更新:09:13

「間套作」可減少使用化學肥料。

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中文大學。資料圖片

隨着全球人口增長,人類對糧食的需求日益增加。中文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課程的團隊,研究於內地全面以「間套作」耕種法取代現行「單作」方式的可行性,結果顯示此改變可以增加收成,同時又減少使用化學肥料,可減低空氣污染物從土壤中揮發的機會,有望令內地維持穩定的糧食產量及改善全國空氣質素。

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教授戴沛權。

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教授戴沛權。

中大地球系統科學課程教授戴沛權及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組成研究團隊,先以由四川農業大學合作夥伴的田間實驗數據作為基礎,並利用先進的電腦模型,計算在相同的天氣、土質及種植時間下,比較「間套作」與「單作」兩個耕種法的成效;再預測在內地不同省份實施粟米(非豆科)—大豆(豆科)「間套作」耕種法組合時的表現。結果發現,在原本只種植粟米或大豆的農田上,「間套作」耕種法可減少42%肥料用量,並可產出相同產量的粟米,同時可帶來額外的大豆收成。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在上述發現下,阿摩尼亞排放量平均可減少達4成半。其後,團隊使用立體大氣化學模型GEOS-Chem計算各省份阿摩尼亞排放的下降如何影響懸浮微粒的形成。結果顯示,全年平均懸浮微粒濃度可減少達每立方米1.5微克,主要受惠地區為東及東北省份。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林漢明的研究團隊亦指,如全國正在種植粟米或大豆的農田均改用粟米—大豆「間套作」耕種法方法取代「單作」,可帶來比現時多670多億美元的年收入,以及減免130多億美元與空氣污染相關的公共醫療開支。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大更新校董會名單 新增5名成員

2023年12月15日 14:37 最後更新:14:38

中文大學在網站更新校董會名單,新增5名成員。

副校長兼秘書長吳樹培(圖)被解僱後,校董會秘書由黃陳慰冰擔任。(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副校長兼秘書長吳樹培(圖)被解僱後,校董會秘書由黃陳慰冰擔任。(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中文大學在網站更新校董會名單,新增5名成員,分別是中大副校長潘偉賢、新世界發展執行董事鄭志雯、醫管局港島東聯網前總監陸志聰、科技園行政總裁黃克強、以及本身是全國政協委員的稅務學會前會長龔永德。

中大。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中大。資料圖片(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副校長兼秘書長吳樹培被解僱後,校董會秘書由黃陳慰冰擔任。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