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烈士的身後事

閻麗

被埋入地下的李大釗墓碑。

閱讀提示

今年是李大釗誕辰130周年。

1927年4月28日,從河北樂亭走出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被奉系軍閥張作霖控制的北京安國軍政府特別軍事法庭判處死刑,並於當日慷慨赴死,犧牲時年僅38歲。

李大釗的犧牲,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的巨大損失。同樣令人感慨的是,由於那時候處於奉系軍閥高壓恐怖之下,李大釗遺骨一直無法下葬,其家人也經歷了各種艱難困苦。

1933年4月,中共地下黨組織通過北京大學師生和李大釗生前好友,為李大釗發起公葬。李大釗在犧牲六年後,終於入土為安。

英雄從容就義

頭髮剃去,雙目直視,表情平和,滿是皺褶的灰布棉袍之下,掛著又黑又粗的鐵鏈。

1927年4月28日下午2時,李大釗從容走向絞刑架。

1926年4月,張作霖的奉系軍閥控制了北京,隨後成立安國軍政府後,開始通緝李大釗等共產黨人。李大釗本有機會離開北京,但他為了革命工作,依然在蘇聯駐北京東交民巷的大使館軍營內堅持工作。一年後的4月6日,奉系軍閥在帝國主義默許和支持下,指揮京師警察廳出動300多名軍警闖入蘇聯大使館軍營內,抓捕了李大釗及其家人,同時被捕的共60餘人。

李大釗被捕之後,敵人對他進行了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堅貞不屈,嚴守了黨的機密,並在獄中寫下了著名的《獄中自述》。這篇約二千七百字的文章,是他對無產階級事業無限忠誠的歷史見證,也是一曲無產階級的正氣歌。

1927年4月28日,特別軍事法庭以所謂的「妄圖擾害公安、顛覆政府,實犯刑律之內亂罪及陸軍刑事條例之叛亂罪」判處李大釗死刑,並立即執行。

當日下午2時,李大釗等20人被押往司法部街後面的刑場執行死刑。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刑台,他步履從容,神色自若。當指揮行刑官詢問李大釗對家屬有何遺囑時,李大釗鎮定地說:「我是崇信共產主義者,知有主義不知有家,為主義而死分也,何函為?」說完,他將頭伸進了絞環,高呼“為主義而犧牲”,從容就義。之後范鴻劼、楊景山、路友於、張挹蘭等19人相繼遇害。

李大釗犧牲後,其屍骨被反動警方用一口薄皮棺材裝殮後,暫時寄放在宣武門外北頭路西土地廟下斜街長椿寺內,並由警察看守。

當天晚上,和李大釗一起被捕的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和女兒李星華、李炎華被釋放。她們回到了曾經租住的灰廠豁子內朝陽里的家中。此時,她們並不知道李大釗已經遇害。

4月29日早晨,李大釗的舅舅上街買報紙才知道李大釗遇害的消息,他哭著回到家中將這一噩耗告訴了趙紉蘭。

當時,李大釗的大女兒星華僅15歲,次女炎華7歲,次子光華只有4歲,小兒子欣華只有幾個月大。

聞此噩耗,趙紉蘭「悲痛號泣,氣絕復甦者數次,病乃愈加劇,以致卧床不走。小兒女繞榻環立,其孤苦伶仃之慘狀,見者莫不淚下」。

李大釗犧牲後,《晨報》《京報》《東方時報》對其家中生活慘狀予以關注,就連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配合侵略中國所主辦的報紙《順天時報》都撰文說,「李大釗平昔不事儲蓄,身後極為蕭條」,李宅室中“空無傢俱,即有亦甚破爛”。

棺柩厝於浙寺

得知李大釗遇害的情況,李大釗許多生前好友一面趕往家中看望趙紉蘭和孩子們,一面去長椿寺內悼念李大釗。

看到盛殮李大釗遺體的棺柩菲薄不堪,大家在徵求了趙紉蘭的意見後,決定在領回李大釗遺體時為他換棺。

李大釗平時的薪水大都支持了革命工作,他犧牲後家裏僅餘一塊大洋,生活極為困難,已無能力購買新的棺柩。於是,梁漱溟、白眉初、李青峰、李凌斗等人決定捐款購買一副上好的棺柩重新裝殮李大釗的遺體。

李凌斗找到德昌桅廠的老闆伊少山購買棺柩。

作為一個商人,伊少山平素並不關心政治,但他痛恨奉系軍閥胡作非為,敬佩李大釗先生的高潔人品,因此主動將一口標價260塊大洋的柏木棺材降價140塊,並讓柜上的師傅用20斤松香和桐油熬制好以後,把棺材裏面仔仔細細地刷了一遍。然後,又把棺材外部用紅土子(一種紅色顏料,一般用來繪畫)塗了一遍。風乾之後,又用十幾斤黑生大漆前後刷了五道漆。

這使棺材的防腐防潮功能大大提高。棺材後來在浙寺存放六年,入土後又埋了50年仍然完好無損,與此有直接關係。

1927年5月1日,伊少山帶著16名工人抬著棺柩來到長椿寺內,小心翼翼地把李大釗的遺體用藥水擦拭後,換上新的壽衣、壽帽、壽鞋,裝殮入新的棺柩中。然後,又用油漆封上棺口。

大家含淚再三祭拜。11時許,由24人抬著新棺到妙光閣街浙寺南院暫時寄放,並和寺主人講好,每月租費4塊大洋。

此時,趙紉蘭雖因病卧床,但反動當局仍然派人進行監視滋擾。見此,李大釗北洋法政學校的同學李青峰,便將趙紉蘭和孩子們接到自己家裏暫避一時,並把李大釗的書籍等物品也拉到自己家裏加以保存。

5月11日,趙紉蘭和孩子們在李青峰的護送下,到火車站乘車離開北京,回到老家樂亭縣大黑坨村。

期間,李大釗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生前好友,在得知李大釗遇害的消息後,紛紛為趙紉蘭及孩子們捐款。

捐款人員既有李大釗教育界、文化界的同事同仁,如白眉初、章士釗、蔡孑民、蔣夢麟、馬夷初等,也有國民政府的官員,如馬敘倫、邵元沖、蔣伯誠等。這些捐款暫時解決了趙紉蘭的家庭生活困難。

當時,李大釗的棺柩是暫時寄放在浙寺內的,但沒想到,由於當局的迫害,加上時局混亂、變化無常,在浙寺一放就是六年之久。

1933年初,日軍進攻山海關。當時在北京上學的李星華,對遠在大黑坨村的母親極不放心,於當年3月將母親接到北京避難。

回到北京的趙紉蘭觸景生情,又想起了李大釗的棺柩至今仍然停放在浙寺,亡者難以入土,這讓趙紉蘭寢食不安。

於是,趙紉蘭帶著孩子們找到周作人、沈尹默、蔣夢麟、胡適等李大釗生前的同仁請求幫助,大家都表示一定讓李大釗遺骨入土為安。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更是慨然允諾對李大釗的遺骨進行公祭公葬。

1933年4月10日,由蔣夢麟帶頭,北大的周作人、胡適、傅斯年、沈尹默、錢玄同等共13人聯合向社會發起募捐和公葬活動。

除了北大同仁,許多外地人士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其中,魯迅捐款50元。雖然很多人和李大釗政見不合,甚至有論戰,但都為李大釗的人格風範所折服,因此在李大釗犧牲後都能慷慨捐贈,希望李大釗遺骨能早日入土為安。

經統計,捐款人數達94人,捐款額2300多元。

有了捐款之後,由蔣夢麟出面為李大釗選購墓地。經與趙紉蘭商量,蔣夢麟在萬安公墓為李大釗選好了墓地。辦好手續後,又請劉半農為李大釗撰寫了碑文。全文370餘字,介紹了李大釗生平,並對李大釗人品學識給予高度評價。

可惜,由於反動當局的破壞,此碑未能立於李大釗墓前。

公葬轟動北平

1933年4月22日,李大釗公祭儀式在浙寺舉行。

許多李大釗生前好友,甚至包括一些國民政府的官員都送來了花圈、輓聯,並進行了祭奠。一些社會團體,如北平文化總聯盟、河北革命互濟會、婦女抗日同盟聯合會、北平社會科學作家聯盟等也都敬獻了花圈和輓聯。

此時,日本帝國主義瘋狂入侵東北、華北,北平廣大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日鬥爭,遭到殘酷鎮壓,抗日進步人士、共產黨人被大肆搜殺。而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對北平的黑暗統治,也使北方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

在此背景之下,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得知李大釗公祭公葬的消息後,決定把葬禮同時搞成一場群眾悼念烈士、反抗反動當局的大規模群眾性運動,並決定這場運動由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我黨在與反動軍閥的鬥爭中為援救受難的革命者、救濟烈士家屬而動員社會進步人士組建的社會團體)在河北的分支機構——河北革命互濟會出面組織。

河北革命互濟會成立了公葬李大釗籌備小組,對葬禮各個環節進行了周密安排。

他們首先讓李星華在4月22日的《晨報》登出訃告,寫明李大釗出殯的時間、地點,然後由河北革命互濟會組織人員參加公祭活動。

這樣安排是為了公祭活動中一旦出意外,就說是群眾看到訃告自願參加公葬的,不至於連累到李大釗的家人。

同時,互濟會還找到李大釗在北平志誠中學讀書的族侄李振華(黨的外圍組織人員),以李大釗「長子」的名義出面辦理李大釗公葬的有關事宜。

這是因為李大釗的長子李葆華正受到通緝而無法出面,長女李星華按照風俗不宜出面,次子李光華又年紀太小。

很快,李振華回到樂亭大黑坨村,接來了李大釗老家的多名親屬準備參加葬禮。

在葬禮進行的前一天,北平地下黨組織又讓北平法學院學生李時雨以李大釗族中晚輩的身份參加葬禮,任務就是護衛靈柩安全到達萬安公墓,同時保護好李大釗次子李光華等人。

4月23日早上,陸陸續續有700餘人趕到浙寺參加公葬活動。

8時許,葬禮開始。奏完哀樂後,宣讀了由河北革命互濟會起草的祭文《河北革命互濟會為公葬無產階級導師李大釗同志宣言》。

祭文讀罷,大家唱起了《國際歌》,氣氛悲壯肅穆。9時半起靈,送葬隊伍出發。覆蓋著綉有藍色花朵棺罩的烈士棺柩被緩緩抬起,在大家簇擁下移出浙寺。趙紉蘭及親屬緊隨靈柩左右,靈柩後面為數百名群眾的送葬隊伍。

大家舉著各界人士送來的輓聯緩步前行。

最前面的一副輓聯是「為革命而奮鬥,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橫批“李大釗先烈精神不死”。婦女聯合抗日救國會的輓聯是“南陳(陳獨秀)已囚,空教前賢笑後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輩哭先烈?”

送葬隊伍緩緩前行,時而高呼口號,時而高唱《國際歌》,並不時地散發傳單和紙錢,許多紙錢上印著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口號。

一路上,不斷有群眾團體為李大釗路祭送行,隨著不斷有群眾加入,送葬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口號也越來越響亮。

送葬活動,儼然成為一場轟動北平城的群眾控訴當局鎮壓抗日人士的遊行示威運動。

見此,隊伍走到西四牌樓時,國民黨憲兵、軍警堵住去路,對公葬活動橫加阻止,引起群眾抗議,繼而引發衝突。大批憲兵警察用刀槍和高壓水龍頭驅散群眾,並抓走了數十人,一些人受傷,現場一片混亂,隊伍也被衝散。

一番衝突之後,大家又重新收拾起散落在地上被踩壞的花圈、輓聯,找回抬棺的杠夫,然後護送靈柩重新出發,直到黃昏時分才到達萬安公墓。

正在準備下葬時,忽然一輛騾車疾馳而來。只見車上放著一塊用棉衣和花圈覆蓋的墓碑,上刻「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志之墓」幾個大字,碑頂部正中還刻有五星,星內刻有鐮刀鐵鎚——這塊碑是中共北平地下黨以河北革命互濟會的名義為李大釗特製的。

但由於當時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下,此碑未能公開立於李大釗墓前,而是隨著李大釗棺柩一同埋到地下。

在大家悲傷的哭泣中,李大釗的棺柩被緩緩放入墓穴,大家鏟土培墓,肅立默哀,默默離開。

就這樣,李大釗在犧牲六年後,終於入土為安了。

當年5月27日,趙紉蘭於協和醫院去世。北大同仁再一次出面,將其安葬於萬安公墓李大釗的墓側。

李大釗的孩子們在他的影響和精神鼓舞下,都先後參加了革命,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相關

不忘初心 以承為祭

李大釗犧牲已經92年了。他用自己短暫的生命,在中國歷史上譜寫了絢爛無比的篇章,而他的精神,也猶如一顆熠熠生輝的啟明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前赴後繼,勇往直前。

1982年,為了更好地紀念李大釗烈士,學習李大釗精神,中共中央決定修建李大釗烈士陵園。陵園選址在北京萬安公墓中央,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坐西朝東。牌樓式的園門,上懸掛李大釗烈士陵園匾額。對著園門是李大釗漢白玉立式雕像,雕像背後是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地。墓後豎有一塊花崗岩石碑,正面鐫刻著鄧小平的題詞:「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題寫的是由中共中央撰寫的《李大釗烈士碑文》。

1983年10月29日,在李大釗誕辰94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在北京隆重舉行李大釗烈士陵園落成典禮,黨和國家領導人、李大釗家屬及各方面人士500多人,參加了落成典禮。

李大釗烈士陵園落成以後,前來祭奠瞻仰的人絡繹不絕,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

1997年8月,在李大釗家鄉樂亭縣修建了李大釗紀念館,成為李大釗生平業績的展覽中心、李大釗研究中心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李大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評價說,李大釗同志開創的偉大事業和留下的思想遺產永遠不可磨滅,他播撒的革命種子已經在中國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李大釗同志永遠是共產黨人學習的楷模和榜樣。我們要學習他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他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學習他以科學態度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潮流不斷探索的精神,學習他勇於獻身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初心不忘,以承為祭。

他親手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28年血雨腥風,建立了新中國,使中華民族終於贏得了解放。又經過30年建設和40年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向強盛,人民生活走向富裕。中國共產黨也發展成為擁有九千萬黨員的世界性大黨,並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李大釗當年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遺願,已經被後人實現。




現代秘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