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發現1.6億年前恐龍具膜質翅膀 有助研究鳥類飛行起源

歷史長河

中國發現1.6億年前恐龍具膜質翅膀 有助研究鳥類飛行起源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發現1.6億年前恐龍具膜質翅膀 有助研究鳥類飛行起源

2019年05月10日 12:00 最後更新:12:19

中國神話中的「龍」,今時今日我們越了解多了。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最近研究在遼寧採集的「長臂渾元龍」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時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更多相片
化石標本與模擬復元結構 (網上圖片)

中國神話中的「龍」,今時今日我們越了解多了。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恐龍化石年代久遠,人類文明相比之下顯得微不足道。古代中國先祖很早就發現恐龍化石,認為是中國神話中「龍」的骨頭,並會當作中醫藥材。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有記錄,指四川武城曾經發現「龍」的骨頭。至於在歷史上,明確地記錄恐龍化石,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677年,由當時英國牛津大學的博物學家羅伯特·普勞特(Robert Plot)發現。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今次科研團隊研究由遼寧採集的一件恐龍化石,距今1.63億年。中科院古脊椎所將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文章指出,他們在「長臂渾元龍」中的發現像蝙蝠一樣膜質翅膀,進一步表明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的起源要比之前想像的更為複雜。研究指,「長臂渾元龍」屬於迄今僅僅出現在中國的善攀鳥龍類,研究也表明在恐龍向鳥類飛行起源演化期間,不僅僅有羽毛這樣單一飛行器官,還有另一種膜質翅膀的飛行器官也已經出現。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化石標本與骨骼復原圖等 (網上圖片)

據了解,「長臂渾元龍」長約32厘米,體重約306克,其在肱骨近端關節面、手指和腰帶形態方面,明顯與其他善攀鳥龍類有異,並且具有原始鳥類那樣的尾綜骨,有利於在飛行或者滑翔時保持穩定。重要的是,研究員在化石上還發現和「奇翼龍」相似的棒狀長骨和翼膜。此外,這個「長臂渾元龍」的體內,保存有胃石和疑似尚未完全消化的骨質胃容物,這是首次發現善攀鳥龍類與食性相關的證據,研究人員推測其為雜食性恐龍。

相較翼龍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隨著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的不斷發現,令「鳥類飛行起源」的科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今次發現的善攀鳥龍類形態特殊,儼然為恐龍和鳥類的「混合體」。

化石標本與模擬復元結構 (網上圖片)

化石標本與模擬復元結構 (網上圖片)

恐龍化石年代久遠,人類文明相比之下顯得微不足道。古代中國先祖很早就發現恐龍化石,認為是中國神話中「龍」的骨頭,並會當作中醫藥材。東晉常璩《華陽國志》有記錄,指四川武城曾經發現「龍」的骨頭。至於在歷史上,明確地記錄恐龍化石,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677年,由當時英國牛津大學的博物學家羅伯特·普勞特(Robert Plot)發現。

地球地層中保存了大量恐龍化石,讓人類了解到恐龍曾經是地球上極為活躍,藉以了解地球萬物演變的奧秘。數百年來,考古學家在中國土地挖掘出許多屬種的恐龍化石,數量、種類、完整度、保存度以及科學價值,在世界恐龍研究上佔重要地位,成為「恐龍大國」,並得到世界考古研究人員的認同和肯定。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今次科研團隊研究由遼寧採集的一件恐龍化石,距今1.63億年。中科院古脊椎所將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文章指出,他們在「長臂渾元龍」中的發現像蝙蝠一樣膜質翅膀,進一步表明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的起源要比之前想像的更為複雜。研究指,「長臂渾元龍」屬於迄今僅僅出現在中國的善攀鳥龍類,研究也表明在恐龍向鳥類飛行起源演化期間,不僅僅有羽毛這樣單一飛行器官,還有另一種膜質翅膀的飛行器官也已經出現。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長臂渾元龍模擬復元圖。這是一種奇怪恐龍,有羽毛覆蓋,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網上圖片)

據了解,「長臂渾元龍」長約32厘米,體重約306克,其在肱骨近端關節面、手指和腰帶形態方面,明顯與其他善攀鳥龍類有異,並且具有原始鳥類那樣的尾綜骨,有利於在飛行或者滑翔時保持穩定。重要的是,研究員在化石上還發現和「奇翼龍」相似的棒狀長骨和翼膜。此外,這個「長臂渾元龍」的體內,保存有胃石和疑似尚未完全消化的骨質胃容物,這是首次發現善攀鳥龍類與食性相關的證據,研究人員推測其為雜食性恐龍。

化石標本與骨骼復原圖等 (網上圖片)

化石標本與骨骼復原圖等 (網上圖片)

相較翼龍和蝙蝠不完整的化石記錄,隨著帶羽毛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的不斷發現,令「鳥類飛行起源」的科學問題取得重要進展。今次發現的善攀鳥龍類形態特殊,儼然為恐龍和鳥類的「混合體」。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