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郭子儀勇冠三軍 忠君仁厚為人臣典範

史空穿梭

郭子儀勇冠三軍 忠君仁厚為人臣典範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郭子儀勇冠三軍 忠君仁厚為人臣典範

2019年05月18日 10:00

曾平定了安史之亂、聯合回紇兵擊潰吐蕃,解長安之危的唐朝名將郭子儀,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被尊稱為「尚父」,加上他寬厚對待下屬,忠心侍君,成為歷代文臣武將的楷模。

郭子儀 (網上圖片)

郭子儀 (網上圖片)

郭子儀生長在官宦之家,從小便愛讀書,尤其喜歡讀兵書。不單如此,他也練習得一身好武功,文武雙全。當時,唐朝開始衰落,社會動盪不安,郭子儀為了保衛國家,便去從軍。

更多相片

郭子儀 (網上圖片)

曾平定了安史之亂、聯合回紇兵擊潰吐蕃,解長安之危的唐朝名將郭子儀,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被尊稱為「尚父」,加上他寬厚對待下屬,忠心侍君,成為歷代文臣武將的楷模。

唐肅宗 (網上圖片)

郭子儀生長在官宦之家,從小便愛讀書,尤其喜歡讀兵書。不單如此,他也練習得一身好武功,文武雙全。當時,唐朝開始衰落,社會動盪不安,郭子儀為了保衛國家,便去從軍。

安史之亂 (網上圖片)

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嚇得將皇位讓給了太子李亨(肅宗)。肅宗即位後,便即時封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他和當時另一員大將李光弼並肩作戰,成功收復長安和洛陽,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汗馬功勞。

不過,郭子儀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是,他平日對待部下很寬厚。每次攻下城邑,所到之處都很得將心,故此,郭子儀多次遭到一些奸臣百般詆毀,但是每次皇上下令他征討戎敵,他都是當天奉詔出征,從來沒有拖延過,所以那些進讒言的大臣也拿他沒辦法。

唐肅宗 (網上圖片)

唐肅宗 (網上圖片)

西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嚇得將皇位讓給了太子李亨(肅宗)。肅宗即位後,便即時封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奉詔討伐。他和當時另一員大將李光弼並肩作戰,成功收復長安和洛陽,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汗馬功勞。

安史之亂 (網上圖片)

安史之亂 (網上圖片)

不過,郭子儀最令人稱道的地方是,他平日對待部下很寬厚。每次攻下城邑,所到之處都很得將心,故此,郭子儀多次遭到一些奸臣百般詆毀,但是每次皇上下令他征討戎敵,他都是當天奉詔出征,從來沒有拖延過,所以那些進讒言的大臣也拿他沒辦法。

另外,郭子儀亦以寬厚盛德得人心,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囂張跋扈,對人傲慢凶狠也心悅誠服。有一次,郭子儀因事派使者去見田承嗣,田承嗣望著郭子儀所在的西方,指著自己的膝蓋對來使說:「我的膝蓋不屈於人已經有很多年了,但是今天,我為了郭公以禮下拜。」可見郭子儀的聲望是如何令人拜服。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