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貝聿銘前半生擺渡中西 汲養份避災難成就建築界傳奇

歷史長河

貝聿銘前半生擺渡中西 汲養份避災難成就建築界傳奇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貝聿銘前半生擺渡中西 汲養份避災難成就建築界傳奇

2019年05月17日 13:31 最後更新:13:31

貝聿銘一生歷經東西文化最好時期,恰好躲過災難衰退。貝聿銘一生獲得作為建築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同時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被譽為「現代建築最後大師」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美國時間周四與世長辭,享年102歲。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上由他設計的著名建築有100多項,是華人之光,被尊稱為「世界現代建築最後的大師」。

更多相片
貝聿銘在力作巴黎羅浮宮金字塔模型前留影 (網上圖片)

貝聿銘一生歷經東西文化最好時期,恰好躲過災難衰退。貝聿銘一生獲得作為建築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同時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貝聿銘家族照,左一為貝聿銘 (網上圖片)

貝聿銘在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出生於廣州,為蘇州望族之後,父親貝祖貽是銀行家,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莊蓮君乃清廷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之後,在他13歲時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蔣履福之女,為「江南名媛」。

貝聿銘年輕時在私家園林獅子林留影 (網上圖片)

據了解,貝聿銘是貝家兩大最興旺支脈其中之一,卻不以醫藥業成名發家。他的爺爺是貝氏第十三世孫的貝哉安,被稱為「金融世家」。貝哉安20歲已是蘇州府學貢生,本可中舉走仕途,可惜父親忽然去世,使得他放棄仕途,全力打理父親留下的產業。

1934年落成的上海國際飯店,影響貝聿銘一生矢志建築 (網上圖片)

貝聿銘算起來正好是貝家的「富15代」,貝祖詒望他長大後從事金融或學醫,可他在目睹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的上海國際飯店建成後,開始夢想當建築師,最終將貝氏家族榮譽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貝聿銘與夫人陸書華 (網上圖片)

1935年,中國風雨飄搖,18歲的他被送往美國讀書,當他入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後,院長發現他的藝術天賦,成為院長最心愛的學生。學習時貝聿銘還遇到一生摯愛陸書華,同樣出身名門望族,又是讀建築,1938年開始便走在一起。1948年,貝聿銘加入房地產建築公司,打破美國「中國人做不了建築師」的歷史。雖然當時美國人並不看好他,沒想到他的設計處處體現人性化,做出許多美觀實用的大眾化公寓。

1980年代,貝聿銘 (左) 參觀蘇州園林 (網上圖片)

貝聿銘一直始終強調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曾經有考慮過回國但遭父親阻止。1954年,新中國政治運動不斷,貝氏家族財產被沒收,家族成員日子也不好過,貝聿銘即使有回國打算也不敢。

貝聿銘 (資料圖片)

1970年代中美關係破冰,1974年,57歲的貝聿銘與夫人跟隨美國建築師協會代表團第一次回到蘇州老家,終於回到轉眼闊別40年的故土。據傳記指,當時他面對「100多位穿著破舊藍黑衣服的親戚」,一時間說不出話來。1979年,他設計的美國甘迺迪圖書館落成,在美國建築界再次引起轟動,但他始終希望貢獻中國。

中銀大廈至今仍成為香港中環地標建築 (AP圖片)

19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為貝聿銘帶來機會,他為祖國設計香山飯店。他指飯在他的設計生涯中佔有最重要位置,他下的工夫比國外其他設計高出10倍。他設計的中銀大廈於1990年落成,不僅為香港地標性建築,也象徵中國銀行跨入世界大銀行之列。

2003年貝聿銘在新館設計圖前 (AP圖片)

當被問及是哪裡人時,他總是自信回答:「我來自中國蘇州」。2002年,85歲高齡的他,凝聚一生智慧,將封筆之作獻給蘇州博物館新館,就建在「獅子林」旁邊。考慮到蘇州作為文化古城,他為新館確定一個「中、蘇、新」的設計理念。2006年落成後,吸引世界目光,令全球無數建築愛好者為之瘋狂。

蘇州博物館新館為貝聿銘封筆之作 (AP圖片)

貝聿銘一生在東西文化縫隙中優雅地擺渡,也能魚與熊掌兼得,歷經東西文化最好時期,又恰好躲過災難和衰退。2010年,93歲的他獲英國皇家金質獎章。此前他已獲得作為一個建築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同時,他在世界多處土地上,為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1989年貝聿銘在力作巴黎羅浮宮前留影 (AP圖片)

1989年貝聿銘在力作巴黎羅浮宮前留影 (AP圖片)

貝聿銘在力作巴黎羅浮宮金字塔模型前留影 (網上圖片)

貝聿銘在力作巴黎羅浮宮金字塔模型前留影 (網上圖片)

貝聿銘在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出生於廣州,為蘇州望族之後,父親貝祖貽是銀行家,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莊蓮君乃清廷最後一任國子監祭酒之後,在他13歲時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蔣履福之女,為「江南名媛」。

貝氏是蘇州赫赫有名的姓氏,據貝聿銘傳記介紹,貝氏族人在元末戰亂中來到蘇州,靠行醫賣藥起家,到了清乾隆年間已成為蘇州四富之一,當中蘇州名園「獅子林」就是屬於貝氏家族,就連康熙都羨慕不已,詔令承德避暑山莊模仿園林來建設。

貝聿銘家族照,左一為貝聿銘 (網上圖片)

貝聿銘家族照,左一為貝聿銘 (網上圖片)

據了解,貝聿銘是貝家兩大最興旺支脈其中之一,卻不以醫藥業成名發家。他的爺爺是貝氏第十三世孫的貝哉安,被稱為「金融世家」。貝哉安20歲已是蘇州府學貢生,本可中舉走仕途,可惜父親忽然去世,使得他放棄仕途,全力打理父親留下的產業。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貝哉安參與創辦上海銀行,還協助創辦中國旅行社,在蘇州成立分社擔任經理。貝哉安的教育好,五個兒子個個做銀行有出息,其中最負盛名的為三子貝祖詒,即是貝聿銘的父親。

貝聿銘年輕時在私家園林獅子林留影 (網上圖片)

貝聿銘年輕時在私家園林獅子林留影 (網上圖片)

貝聿銘算起來正好是貝家的「富15代」,貝祖詒望他長大後從事金融或學醫,可他在目睹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的上海國際飯店建成後,開始夢想當建築師,最終將貝氏家族榮譽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1934年落成的上海國際飯店,影響貝聿銘一生矢志建築 (網上圖片)

1934年落成的上海國際飯店,影響貝聿銘一生矢志建築 (網上圖片)

1935年,中國風雨飄搖,18歲的他被送往美國讀書,當他入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後,院長發現他的藝術天賦,成為院長最心愛的學生。學習時貝聿銘還遇到一生摯愛陸書華,同樣出身名門望族,又是讀建築,1938年開始便走在一起。1948年,貝聿銘加入房地產建築公司,打破美國「中國人做不了建築師」的歷史。雖然當時美國人並不看好他,沒想到他的設計處處體現人性化,做出許多美觀實用的大眾化公寓。

貝聿銘與夫人陸書華 (網上圖片)

貝聿銘與夫人陸書華 (網上圖片)

貝聿銘一直始終強調自己的中國人身份,曾經有考慮過回國但遭父親阻止。1954年,新中國政治運動不斷,貝氏家族財產被沒收,家族成員日子也不好過,貝聿銘即使有回國打算也不敢。

1955年他自立門戶,創立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他在城市規劃改建和公共設施領域,受到全世界政府的關注。美國國家大氣層研究中心的設計讓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一戰成名。貝聿銘在美國事業蒸蒸日上,卻一直思念中國。他總共育有三子,名為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寓意為安定中國、建設中國及禮儀中國。貝聿銘與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建築師梁思成一樣,皆憂心中國建築。

1980年代,貝聿銘 (左) 參觀蘇州園林 (網上圖片)

1980年代,貝聿銘 (左) 參觀蘇州園林 (網上圖片)

1970年代中美關係破冰,1974年,57歲的貝聿銘與夫人跟隨美國建築師協會代表團第一次回到蘇州老家,終於回到轉眼闊別40年的故土。據傳記指,當時他面對「100多位穿著破舊藍黑衣服的親戚」,一時間說不出話來。1979年,他設計的美國甘迺迪圖書館落成,在美國建築界再次引起轟動,但他始終希望貢獻中國。

貝聿銘 (資料圖片)

貝聿銘 (資料圖片)

1980年代,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為貝聿銘帶來機會,他為祖國設計香山飯店。他指飯在他的設計生涯中佔有最重要位置,他下的工夫比國外其他設計高出10倍。他設計的中銀大廈於1990年落成,不僅為香港地標性建築,也象徵中國銀行跨入世界大銀行之列。

中銀大廈至今仍成為香港中環地標建築 (AP圖片)

中銀大廈至今仍成為香港中環地標建築 (AP圖片)

當被問及是哪裡人時,他總是自信回答:「我來自中國蘇州」。2002年,85歲高齡的他,凝聚一生智慧,將封筆之作獻給蘇州博物館新館,就建在「獅子林」旁邊。考慮到蘇州作為文化古城,他為新館確定一個「中、蘇、新」的設計理念。2006年落成後,吸引世界目光,令全球無數建築愛好者為之瘋狂。

2003年貝聿銘在新館設計圖前 (AP圖片)

2003年貝聿銘在新館設計圖前 (AP圖片)

貝聿銘一生在東西文化縫隙中優雅地擺渡,也能魚與熊掌兼得,歷經東西文化最好時期,又恰好躲過災難和衰退。2010年,93歲的他獲英國皇家金質獎章。此前他已獲得作為一個建築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同時,他在世界多處土地上,為世人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建築。

蘇州博物館新館為貝聿銘封筆之作 (AP圖片)

蘇州博物館新館為貝聿銘封筆之作 (AP圖片)

1989年貝聿銘在力作巴黎羅浮宮前留影 (AP圖片)

1989年貝聿銘在力作巴黎羅浮宮前留影 (AP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