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展開的新文化運動,掀起了中國青年學生的思想革命。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日本,引發中國青年學生和知識份子不滿,很快發展成全國規模的五四愛國運動,「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成為激動人心的口號。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又將新文化運動推向更高峰!

「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行。

「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行。

「五四運動」今年剛好踏入一百周年,為了將當年民眾的愛國情懷、歷史片段帶進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現正舉辦「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透過81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見證著這一場激動文化思想的歷程,為觀眾帶來更多對五四新文化的思考和啟發。

更多相片
「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行。

1915年展開的新文化運動,掀起了中國青年學生的思想革命。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列強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交日本,引發中國青年學生和知識份子不滿,很快發展成全國規模的五四愛國運動,「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成為激動人心的口號。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又將新文化運動推向更高峰!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研究員秦素銀正詳細講解展出的文物。

「五四運動」今年剛好踏入一百周年,為了將當年民眾的愛國情懷、歷史片段帶進香港,孫中山紀念館現正舉辦「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透過81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見證著這一場激動文化思想的歷程,為觀眾帶來更多對五四新文化的思考和啟發。

《青年雜誌》創刊號,法文la jeunesse是青年的意思。

《青年雜誌》創刊號,法文la jeunesse是青年的意思。

1916年陳獨秀撰寫的〈吾人最後之覺悟〉手稿。

81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中,有77件展品來自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當中更有13件一級文物。重點展品包括1915年陳獨秀創刊的《青年雜誌》、傅斯年題贈友人的《新潮》雜誌、1916年陳獨秀撰寫的〈吾人最後之覺悟〉、1920年錢玄同抄寫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

1920錢玄同抄寫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1920錢玄同抄寫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陳獨秀創刊的《青年雜誌》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

孫中山紀念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家亮表示,展覽中很多展品都是首次在港展出,十分難得。他希望透過展覽,讓更多市民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和重要意義,以及其對近代中國發展的影響。

1933年出版的《科學畫報》。

1933年出版的《科學畫報》。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劉澤光博士(右)正介紹他和學生為展覽創作的作品。

事實上,「五四運動」可說是新文化運動的助燃劑,當年很多著名的知識份子都有參與,包括大家熟悉的魯迅、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重點展品中,不乏與這些重要知識份子有關的文物,難得一見。

另外,展覽又與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合作,由副教授劉澤光博士和該院校的學生及校友,就五四主題創作一系列藝術作品,以回應一百年前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五四精神。透過師生創作的藝術品,配合多媒體節目,從多方面了解當時「五四運動」在香港的發展情況,以及現今學生對五四的反思。

展館內設有民初校服,供市民穿著留影。

展館內設有民初校服,供市民穿著留影。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研究員秦素銀正詳細講解展出的文物。

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研究員秦素銀正詳細講解展出的文物。

《青年雜誌》創刊號,法文la jeunesse是青年的意思。

《青年雜誌》創刊號,法文la jeunesse是青年的意思。

81組珍貴文物和文獻檔案中,有77件展品來自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當中更有13件一級文物。重點展品包括1915年陳獨秀創刊的《青年雜誌》、傅斯年題贈友人的《新潮》雜誌、1916年陳獨秀撰寫的〈吾人最後之覺悟〉、1920年錢玄同抄寫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

1916年陳獨秀撰寫的〈吾人最後之覺悟〉手稿。

1916年陳獨秀撰寫的〈吾人最後之覺悟〉手稿。

1920錢玄同抄寫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1920錢玄同抄寫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

孫中山紀念館一級助理館長陳家亮表示,展覽中很多展品都是首次在港展出,十分難得。他希望透過展覽,讓更多市民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和重要意義,以及其對近代中國發展的影響。

陳獨秀創刊的《青年雜誌》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

陳獨秀創刊的《青年雜誌》從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

1933年出版的《科學畫報》。

1933年出版的《科學畫報》。

事實上,「五四運動」可說是新文化運動的助燃劑,當年很多著名的知識份子都有參與,包括大家熟悉的魯迅、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重點展品中,不乏與這些重要知識份子有關的文物,難得一見。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劉澤光博士(右)正介紹他和學生為展覽創作的作品。

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劉澤光博士(右)正介紹他和學生為展覽創作的作品。

另外,展覽又與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合作,由副教授劉澤光博士和該院校的學生及校友,就五四主題創作一系列藝術作品,以回應一百年前學生的愛國情懷和五四精神。透過師生創作的藝術品,配合多媒體節目,從多方面了解當時「五四運動」在香港的發展情況,以及現今學生對五四的反思。

展館內設有民初校服,供市民穿著留影。

展館內設有民初校服,供市民穿著留影。

「動與醒︰五四新文化運動」展覽

地點﹕孫中山紀念館(中環半山衛城道七號)

展期﹕即日起至八月二十五日

免費入場

網頁:

http://hk.drsunyatsen.museum/zh_TW/web/sysm/exhibition/special_exh_may_fourth.html

查詢:2367 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