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治療方法可減低病人中風及死亡風險。

利沙伯醫院。(資料圖片)

利沙伯醫院。(資料圖片)

本港不時發生車禍、工業意外等情況,導致不少市民不同身體部分受傷,其中每年約有五十宗嚴重盆骨骨折的傷者,惟過去須以開胸手術為病人止血,死亡率較高。伊院早前改用「復甦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透過微創方法加快止血流程,死亡率可由五成減至一成。另外,部分創傷意外可導致「非刺穿性頸動脈創傷」,病人有機會在無症狀情況下突然中風,伊院早前推出篩查服務,為潛在創傷病人進行檢查,若發現有關創傷會安排治療,減低病人中風及死亡風險。

伊利沙伯醫院。(資料圖片)

伊利沙伯醫院。(資料圖片)

本港每年約有五十宗嚴重盆骨骨折的傷者,包括交通意外、高處墜下等不同創傷,較常會出現大量失血情況,惟過去創傷中心會以開胸手術為病人止血,但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創傷總監李建恩引述日本在二○一五年的數據,其死亡率可高達五成,情況未見理想。

醫管局上星期舉行一年一度研討大會發表改用「復甦性主動脈球囊阻斷術」(REBOA),用於嚴重盆骨骨折的傷者。李建恩解釋,新技術於伊利沙伯醫院推行,透過從大臂位置置入球囊,到達失血位置並漲大球囊,從而做到止血效果。他指,REBOA屬暫時性的術前止血法,手術時間較傳統開胸快約八分鐘,僅需約兩至三分鐘時間,死亡率可大減至一成,讓病人情況穩定再送到手術室接受下一步治療。李建恩指,伊利沙伯醫院現時正培訓約十二名醫生進行有關手術的訓練,預計明年年初目標培訓約三十名醫生。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另外,乘客或司機佩戴安全帶時出現意外、高處墜下、頸部受到硬物打擊等情況,均會有機會令到頸動脈受傷,其中更有機會形成「非刺穿性頸動脈創傷」,可引發中風。伊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鄭敏樂解釋,約七成三的有關創傷個案均沒有症狀,受傷後會不時出現小中風情況,例如突然半邊身沒有反應、短暫性腦缺血等,惟潛在中風機率可高達六成,且死亡率更可高達四成三。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鄭敏樂(左),九龍中醫院聯網創傷總監李建恩(右)。

伊利沙伯醫院外科副顧問醫生鄭敏樂(左),九龍中醫院聯網創傷總監李建恩(右)。

 有見及此,伊利沙伯醫院早前率先推行先導計畫,為創傷患者進行篩查,以檢視病人有否患上非刺穿性頸動脈創傷。鄭敏樂指,若發現病人患有有關疾病,及中風風險高於三成三,便會安排病人進行微創手術及置入支架,中風風險較低的患者則會建議服用抗血水板藥物及抗凝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