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蜀漢政權北伐成功率低 孔明姜維為何偏執?

歷史長河

蜀漢政權北伐成功率低 孔明姜維為何偏執?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蜀漢政權北伐成功率低 孔明姜維為何偏執?

2019年06月16日 10:00 最後更新:18:22

蜀漢要被曹魏所滅,很大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魏晉時期三國鼎立,魏、蜀、吳各自佔有領地,魏國最為強大-地處廣袤中原,人口密集,經濟強盛,中原歷來也被看作為「正統」。至於相對來說最為弱小的就是蜀國。據《三國志》記載,蜀漢王朝國境疆域並不廣闊,那時北邊能到武都和漢中,南邊包括雲貴兩省,勢力範圍能達到今天的緬甸和越南,不過在冷兵器時代,人口作為最為重要的資源,人口最多只有四川,然而,那個時候蜀漢政權下的四川民眾,也相當貧苦。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劉備 (網上圖片)

蜀漢要被曹魏所滅,很大可能只是時間問題。

影視中劉備託孤 (網上圖片)

公元214年,劉備大軍佔領益州之前,西川地區實際統治為益州牧劉璋,他繼承了父親劉焉的爵位,同時也繼承父親治國理念-崇尚和平-即使整個國家硝煙四起,西川民眾生活也安逸富足,不過,劉備佔領西川後,民眾生活起了很大變化。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後來劉備抱恙,諸葛亮慢慢成為真正執掌政權的人,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但也都用到北伐上,對百姓的態度與劉備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據西晉陳壽《三國志》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意思是指孔明為了北伐,把百姓剝削到不成樣子,負擔非常沉重。

網上圖片

以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惶恐失去民心,但是「復興漢室」成為了蜀漢政權的巨大而唯一的政治聲譽及號召力,加上魏國西北方的力量還沒有恢復,北伐中原到了一個相對最有利的時機,不能放下。所以諸葛亮只能以誠服人,先表明心跡,指自己家裡也是空空如也,全都補貼國庫,接著又開始實行所謂的仁政-賞罰分明-在當時蜀漢內部派系林立的情況下,暫時讓朝廷上下關係緩和了一些。

可是只要有戰爭,吃虧的最終都是百姓,這是一個「定律」。朝廷支出的官俸、賞賜、軍需,全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來說戰爭始終讓人痛恨。尤其以蜀漢來說,搜刮力度之大,一直到蜀漢滅亡時,國庫還保存著黃金和白銀各自兩千金,已經算是一筆大財富了。

影視中的劉備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劉備 (網上圖片)

公元214年,劉備大軍佔領益州之前,西川地區實際統治為益州牧劉璋,他繼承了父親劉焉的爵位,同時也繼承父親治國理念-崇尚和平-即使整個國家硝煙四起,西川民眾生活也安逸富足,不過,劉備佔領西川後,民眾生活起了很大變化。

事實上,劉備整個政權政治路線為「復興漢室」,執政期間也要一心對抗北方的曹操,可是單憑西川一處的民眾,難以對抗強大的魏國。戰爭影響經濟,資源及財政需求也極大,這麼錢從何來?周邊可以剝削的小國又有限,那就只能從百姓身上入手。

影視中劉備託孤 (網上圖片)

影視中劉備託孤 (網上圖片)

後來劉備抱恙,諸葛亮慢慢成為真正執掌政權的人,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但也都用到北伐上,對百姓的態度與劉備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據西晉陳壽《三國志》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意思是指孔明為了北伐,把百姓剝削到不成樣子,負擔非常沉重。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以諸葛亮的才智,不可能意識不到這個問題,惶恐失去民心,但是「復興漢室」成為了蜀漢政權的巨大而唯一的政治聲譽及號召力,加上魏國西北方的力量還沒有恢復,北伐中原到了一個相對最有利的時機,不能放下。所以諸葛亮只能以誠服人,先表明心跡,指自己家裡也是空空如也,全都補貼國庫,接著又開始實行所謂的仁政-賞罰分明-在當時蜀漢內部派系林立的情況下,暫時讓朝廷上下關係緩和了一些。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可是只要有戰爭,吃虧的最終都是百姓,這是一個「定律」。朝廷支出的官俸、賞賜、軍需,全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來說戰爭始終讓人痛恨。尤其以蜀漢來說,搜刮力度之大,一直到蜀漢滅亡時,國庫還保存著黃金和白銀各自兩千金,已經算是一筆大財富了。

戰爭帶來的好處和成果,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戰爭帶來的惡果卻要普羅百姓一力承擔,人口基數已經不是大,但承受最大的壓力,壓力一直累積,導致國內民眾離心離德。需知道,諸葛亮北伐時也能照顧到主安派,不破壞生產力,但到了諸葛亮死後,接任的姜維同樣也主張北伐,卻變得窮兵黷武,不管不顧。相反,努力討好士族的魏國,漸漸收攬民心,「正統」地位越來越堅實,蜀漢標榜的正統地位也漸漸褪去,民心和士族成為絆腳石。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