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東兩油輪受襲真是伊朗出手嗎? 幕後黑手已呼之欲出了

博客文章

中東兩油輪受襲真是伊朗出手嗎? 幕後黑手已呼之欲出了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東兩油輪受襲真是伊朗出手嗎? 幕後黑手已呼之欲出了

2019年06月15日 12:25 最後更新:12:34

就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伊朗之際, 6月13日又有兩艘油輪襲。美國隨即指控是伊朗施襲,伊朗照樣否認,但真相已呼之欲出了。內地環球軍事網對此有精細描述。

其中一艘油輪受襲著火。

其中一艘油輪受襲著火。

時間節點是重要線索。日本極度依賴從中東國家進口石油,當然包括伊朗,在特朗普撕毀伊核協議,通過禁運封堵伊朗石油出口,並取消對日本進口伊朗石油的豁免,安倍自然急在心上,中東戰雲密佈的情況下,日本最不希望這一地區持續劍拔弩張,動盪的局勢不僅會催生油價高企,而且會讓原油供應不穩,這絕對不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因此,他試圖調停美伊關係,試圖打破僵局、讓局勢降溫是安倍訪問伊朗的目的。

更多相片
其中一艘油輪受襲著火。

就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伊朗之際, 6月13日又有兩艘油輪襲。美國隨即指控是伊朗施襲,伊朗照樣否認,但真相已呼之欲出了。內地環球軍事網對此有精細描述。

救援船替油輪滅火。

時間節點是重要線索。日本極度依賴從中東國家進口石油,當然包括伊朗,在特朗普撕毀伊核協議,通過禁運封堵伊朗石油出口,並取消對日本進口伊朗石油的豁免,安倍自然急在心上,中東戰雲密佈的情況下,日本最不希望這一地區持續劍拔弩張,動盪的局勢不僅會催生油價高企,而且會讓原油供應不穩,這絕對不符合日本的戰略利益,因此,他試圖調停美伊關係,試圖打破僵局、讓局勢降溫是安倍訪問伊朗的目的。

國華勇氣號船身上還有未爆炸的“吸附雷”(右方),另一個水雷已爆(左方),令船身出現一個大洞。

安倍訪伊是日本首相時隔41年對伊朗的正式訪問,極度罕見,安倍的訪伊行程是12日至14日,而恰恰13日,襲擊發生了。

美國還公開伊朗人員取走水雷的影片。

事後美國指控伊朗發動襲擊,有不具名的美國官員聲稱,伊朗取走未爆雷,是為了銷毀證據,防止它落入美國等國之手。

兩次施襲在霍爾木茲海峽的位置,第二次更靠近伊朗的軍事基地。

其實,單憑取走未爆水雷,根本無法得出伊朗就是襲擊黑手的結論。你可以話伊朗急於毀證,但亦可以這樣想,鑒於兩輪襲擊之後(第一輪襲擊早在5月12日發生),伊朗背負著來自美國和沙地指控她施襲的沉重“黑鑊”,伊朗其實比任何人都急於找到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而且美軍的飛機就在上方監控,伊朗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美軍的記錄當中。之所以當著美軍的面執意這麼做,反而表明內心無愧。

沙地等國認為襲擊是國家行為。

若說襲擊是由其他恐怖組織做,似乎又沒有如此精良的技術。從地圖上看,兩次襲擊距離伊朗扼守霍爾木茲海峽的軍事基地JASK越來越近,從200公里縮減到50公里,襲擊的力度也越來越強,在美伊關係緊張後,伊朗海軍加強了這個基地的力量。

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招募宣傳:「加入我們,看不可見,做不可能。」

具體而言,事發海域有200多艘各類貨輪中,第一次襲擊,是在暗夜當中識別並鎖定四艘作為襲擊目標,本就不容易做到,而它們是靠港不不久就遭到襲擊,其中一艘距離另外三艘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襲擊者應該是分成多個小組協同行動,安置並設定水雷的爆炸時間之後,能夠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來,完成任務後全身而退,必然對當地水文和海況瞭若指掌,這說明襲擊者的情報獲取能力、戰術協同能力非比尋常。

安倍訪伊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訪日之後發生,顯然是美國同意,甚至鼓勵安倍去做和事老。特朗普期待的來自伊朗的電話遲遲等不到,大張旗鼓派航空母艦極限施壓的招數,也對伊朗基本無效,有點兒騎虎難下的他,也就允許了安倍走一趟,希望安倍能遊說伊朗坐下來和他談,讓他拿到一個「美國又贏了」的協議,去參選爭取連任總統。

救援船替油輪滅火。

救援船替油輪滅火。

安倍訪伊是日本首相時隔41年對伊朗的正式訪問,極度罕見,安倍的訪伊行程是12日至14日,而恰恰13日,襲擊發生了。

先看看6月13日清晨遭襲的船隻:

第一艘:油輪“前線牽牛星”號(Front Altair),隸屬於挪威前線航運公司,事發時由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租用,當時懸掛馬紹爾群島旗幟,運載有7.5萬噸石腦油(以原油生產的用於化工原料的輕質油,也稱化工輕油),事發後,船員被伊朗快艇救走。

第二艘:化學品船“國華勇氣”號(Kokuka Courageous),隸屬於日本的海運公司“國華產業株式會社”,事發時懸掛巴拿馬旗幟,船上裝載的是2.5萬噸甲醇。事發後,船員被美軍“斑布里奇”號(DDG-96)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救走。

襲擊發生後,遇襲船隻發出了SOS求救信號,美國中央司令部和總部在巴林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隨即派無人機、P-8巡邏機和“斑布里奇”號驅逐艦前往事發地點,而伊朗佔據地利優勢,革命衛隊的快艇最先抵達。

美國中央司令部和美國海軍官網6月13日均發表對此次襲擊事件的聲明,除了自詡救援得力之外,還公佈救援大致過程,並配發幾張照片和一段短視頻:

上午8點09分(當地時間),美國飛機發現伊朗革命衛隊多艘快艇接近“前線牽牛星”號油輪。

上午9點12分,伊朗人從這艘油輪的靠近水下的地方拉出一隻小艇。

上午9點26分,在伊朗革命衛隊的要求下,最先搭救“前線牽牛星“號船員的“現代迪拜”號將這些船員轉交給伊朗。

上午11時05分,美軍“斑布里奇”號驅逐艦趕到附近,將21名早先被荷蘭拖船先行救助的“國華勇氣”號船員接走,這21人在“國華勇氣”號第一次爆炸後發現船身上還有未爆炸的“吸附雷”(磁性雷,Limpets)。

下午4點10分,伊朗快艇靠近“國華勇氣”號,將未爆雷取走。

以上記錄應該可信。

國華勇氣號船身上還有未爆炸的“吸附雷”(右方),另一個水雷已爆(左方),令船身出現一個大洞。

國華勇氣號船身上還有未爆炸的“吸附雷”(右方),另一個水雷已爆(左方),令船身出現一個大洞。

事後美國指控伊朗發動襲擊,有不具名的美國官員聲稱,伊朗取走未爆雷,是為了銷毀證據,防止它落入美國等國之手。

美國還公開伊朗人員取走水雷的影片。

美國還公開伊朗人員取走水雷的影片。

其實,單憑取走未爆水雷,根本無法得出伊朗就是襲擊黑手的結論。你可以話伊朗急於毀證,但亦可以這樣想,鑒於兩輪襲擊之後(第一輪襲擊早在5月12日發生),伊朗背負著來自美國和沙地指控她施襲的沉重“黑鑊”,伊朗其實比任何人都急於找到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而且美軍的飛機就在上方監控,伊朗不可能不清楚,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在美軍的記錄當中。之所以當著美軍的面執意這麼做,反而表明內心無愧。

話伊朗施襲的漏洞,是伊朗為何要在日本首相來訪時施襲,若不想會面,不見就可以了,若想會面,就在人家訪問時去炸她的油輪“國華勇氣”號,這是那門子的邏輯?

襲擊造成的後果很直接,不僅伊日談判的氣氛受到影響,國際油價隨即大漲4%,地區的緊張局勢也由此加劇,相信幕後黑手的短期目的至少是達到了。問題是伊朗的石油已被美國禁運,油價上升也對她無益了。

兩次施襲在霍爾木茲海峽的位置,第二次更靠近伊朗的軍事基地。

兩次施襲在霍爾木茲海峽的位置,第二次更靠近伊朗的軍事基地。

若說襲擊是由其他恐怖組織做,似乎又沒有如此精良的技術。從地圖上看,兩次襲擊距離伊朗扼守霍爾木茲海峽的軍事基地JASK越來越近,從200公里縮減到50公里,襲擊的力度也越來越強,在美伊關係緊張後,伊朗海軍加強了這個基地的力量。

第一次襲擊是美軍的“林肯”號航母剛剛抵達,第二次襲擊是安倍正好與伊朗最高領袖會談,時機選擇相當精準,都是想加強地區緊張關係。第一次是夜裡襲擊,第二次是在白天,幕後黑手顯然已經駕輕就熟,表現更加不俗。

第一次襲擊屬於點到為止,引發了極大關注,但具體到對船隻的破壞其實並不大,第二次襲擊破壞力得到加強,濃煙火焰,場面甚為壯觀,兩次襲擊都選擇了破壞力較小但“媒體可見度”很好的水線附近,而不是對準容易造成船隻重傷沉沒的水線以下或龍骨位置,採用的小型水雷,利用聚能爆破原理,在足以將厚重的金屬船殼炸開孔洞的同時,卻不會造成船隻沉沒,減少人命傷亡,操作手法拿捏得相當精準與純熟,這只能是建立在掌握船隻構造和熟練爆炸物應用等諸多切實的基礎之上,絕非一般粗糙的民間組織或恐怖組織所能做到。

正因為如此,阿聯酋、沙地與挪威發表聯合6月6日的聲明指出,5月份的4艘油輪遭襲事件,是由專業蛙人安置的定時水雷引爆所致,這樣複雜高難度的“完美”偷襲行動,顯然超出了一般遊擊隊的水準,應當是“國家行為”。

沙地等國認為襲擊是國家行為。

沙地等國認為襲擊是國家行為。

具體而言,事發海域有200多艘各類貨輪中,第一次襲擊,是在暗夜當中識別並鎖定四艘作為襲擊目標,本就不容易做到,而它們是靠港不不久就遭到襲擊,其中一艘距離另外三艘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襲擊者應該是分成多個小組協同行動,安置並設定水雷的爆炸時間之後,能夠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來,完成任務後全身而退,必然對當地水文和海況瞭若指掌,這說明襲擊者的情報獲取能力、戰術協同能力非比尋常。

如何不是伊朗,也沒有理由是美國,因為她叫了安倍做和事老,為何又要破壞呢? 至此,聰明的網友應該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是的,那個大名鼎鼎的情報機構,能搞來相當於一架火車的幻影戰機技術圖紙,世界上就沒有他們幹不了的事。對於他們來說,炸一炸又大又笨的油輪,那都不是事兒。

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招募宣傳:「加入我們,看不可見,做不可能。」

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的招募宣傳:「加入我們,看不可見,做不可能。」

至於動機,很簡單,無論是美國伊朗打起來,還是加深伊朗與阿拉伯世界的仇怨,「待到中東大亂,她在人叢中笑」。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中國是日本小林製藥海外第二大市場,多款「網紅」産品在國內大賣。經歷今次紅麴成分保健品事故,消費者是否還會像過去那樣信任這家「百年老字號」?

日本小林製藥22日大阪新聞發佈會上,社長小林章浩落淚致歉。AP圖片

日本小林製藥22日大阪新聞發佈會上,社長小林章浩落淚致歉。AP圖片

3月28日,小林製藥對外表示,服用公司旗下紅麴成分保健品「紅麹膽固醇顆粒」而死亡的病例已達4人。此前一天,這個數字分別爲2死、106人住院。死亡病例具體細節並未公布,「醫生稱是由於腎臟受損」。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Hideaki Karaki認爲,住院人數可能還會在現有基礎上「高出數倍」

小林製藥「紅麹膽固醇顆粒」等3款産品被召回。NHK報道截圖

小林製藥「紅麹膽固醇顆粒」等3款産品被召回。NHK報道截圖

3月22日,小林製藥首次公告稱,有消費者在服用公司旗下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品後,出現腎臟功能不良的情况,並向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內外市場召回「紅麹膽固醇顆粒」「以紅麴爲原料的减內臟脂肪+降膽固醇顆粒」「納豆激酶清爽顆粒GOLD」3款産品。

這三款産品都是以含有紅麴成分,可以降低膽固醇爲主要賣點,在日本的普通藥妝店都可以購買。在中國多家電商平台,也有小林製藥官方店鋪在銷售其産品。

小林製藥公告。

小林製藥公告。

據小林製藥中國方面表示,召回産品是因爲「在部分紅麹原料中可能含有非預期的成分」;自主召回的三款産品均未在中國大陸市場上市銷售,相關産品「通過跨境渠道銷往中國大陸」。

有媒體記者以消費者身份諮詢小林製藥在天猫、京東、拼多多的官方客服,對方均表示已下架紅麹膽固醇顆粒,如果在店內購買過的消費者可申請退款退貨。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澎湃新聞報道截圖

另據央視新聞援引日媒報道,2023年小林製藥生産紅麴原料約18.5噸,其中2.4噸自用與保健品生産,餘下約16.1噸銷售給其他食品、妝品企業及批發商等。其中,可能致人健康受損的産品集中在2023年9月之後的批次。

引發服用事故的産品核心成分爲「紅麴」,這是一類常見的食品、保健品原料。在國內,大衆最爲熟知的可能是紅麴酒和紅麴豆腐乳。

由於用途較廣,各國、地區監管部門都對這類原料做出過相關監管要求:比如2022年,歐盟就發布關於紅麴類保健品的管理要求稱,相關産品有效成分的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3毫克以內;在中國,國家藥監局也曾在2010年發布規範要求,紅麴推薦量每日暫定不超過2g。

有從事保健品研發工作的行業人士對內地媒體「36氪」介紹,紅麴有效成分是他汀類藥物類似物,用於保健的作用包括降固醇、降血脂、降壓等。不過,紅麴原料製作爲産品時需要一步發酵過程,産生的次級代謝産物桔青黴素具有腎臟毒性,用量不當可能會産生毒副作用。因此,如果發酵該過程存在污染,可能會出現副作用。但多數情况下,相關産品「基本都是安全的」。由於小林製藥並未對外公布其生産環節,因此究竟是哪一步的問題導致這種原本很安全的原料出現致死案例,仍然很難說。

召回事件發生後,外界詬病小林製藥明明在今年1月中旬就接到醫患報告,發現首個疑似健康危害的病例,但直到2個月後才召回産品,此間「沒有向政府提供任何信息」。

有日本消費者團體代表批評稱,小林製藥公布信息太晚,沒有立即回收問題商品令受害者增加,隱瞞不報的做法是非常不負責任的。據「鳳凰網」,日本社團法人食物溝通指南代表森田滿樹接受採訪說,小林製藥公布得太晚了,這令出現健康問題的人增多,應該在得知有人健康受損時就自主回收(保健品)。

鳳凰網新聞截圖

鳳凰網新聞截圖

小林製藥回應表示,這是因爲確認其紅麴成分産品是否真的存在危害「需要時間」。但目前爲止,小林製藥只確定了已出現的腎病患者病例食用的是「同一批原料製成的産品」,這些産品中可能存在公司未預料到的成分,雖尚未確定該成分是什麽,但並未檢測到桔青黴素。

與此同時,由於公司原料供應廣泛,召回事件波及的主體範圍不斷擴大。

據官方數據,自2021年4月起,日本全國藥店和優購電已出售約100萬件「紅麹膽固醇顆粒」;共有170家公司正在銷售由小林製藥生産的紅麴酵母製成的産品,官方正在考慮是否讓國立健康科學研究所參與調查,確定如何處理這些産品。

據日媒統計,截止26日晚7點,其餘主動召回紅麴酵母成分産品的企業數量已達25家,涉及食品及調味料、酒類等多個領域。

3月27日,第2例死亡事件被披露後,小林製藥在官網發布聲明,死亡事件是否與産品相關正在調查中,並「真誠向遺屬表示哀悼」。

及至目前,相關病例僅出現在日本國內。但召回事件的發生及發酵,或將影響中國消費者對這一日本老牌網紅保健品牌的認可度。

小林製藥工廠。AP圖片

小林製藥工廠。AP圖片

在中國,小林製藥的名字其實算不上家喻戶曉,但這家憑藉利基市場打造爆款單品策略而實現業績騰飛的日本企業,其實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及至2023年,小林製藥銷售額突破1734.55億日元(約合89.6億港元),同比增長4.3%;營業利潤257.8億日元(約合13.3億港元),實現26年連增。

國內消費者對小林製藥的認知則是隨著海外代購風潮興起而開始的。憑藉這種方式,2015年時,小林製藥在日本面向中國游客的銷售收入就達到了43億日元;近些年,跨境電商的興起,讓小林製藥旗下更多並未在中國開展銷售的保健類産品爲更多國人熟知,如本次召回的3款改善膽固醇類保健品、激素調理産品「生命之母」等。

此外,品牌旗下的一次性使用懷爐系列「暖寶寶」、退熱冷貼系列「冰寶貼」、馬桶清潔産品「波樂清」等,也都是備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網紅款」。

小林製藥産品圖示意。圖源:小林製藥官網

小林製藥産品圖示意。圖源:小林製藥官網

强大的購買力在前,中國因此成爲小林製藥近年來急於拓展的海外市場之一。

2017年,小林製藥就開始規劃向中國投資,計劃在3年內斥資300億日元在以中國爲主的海外市場收購當地企業,擴大産品的海外銷售;2018年,小林製藥正式在中國設立製藥總公司的同時,宣布收購中丹製藥,計劃在未來10年內,將藥品品類的在華銷售額提升至40億日元。

從實際表現來看,據小林製藥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3年的五年間,其在中國的銷售收入由84億日元增至136億日元。公司雖並未對具體銷售品類做出說明,但從體量上來看,中國已經成爲小林製藥在美國之外的第二大海外市場。爲進一步擴大銷售,小林製藥持續加碼在華投資。

今年3月中旬,小林製藥在中國的最大生産基地,小林日用品綠色智能化生産基地二期竣工儀式剛剛在合肥高新區完成,主要用於生産醫用退熱貼、一次性取暖片暖寶寶、芳香劑産品等單品,預計達産後年銷售達3.4億元左右。

但在召回事件影響下,國內消費者是否還會向過去那樣信任小林製藥的系列産品,可能要打上一個問號。「36氪」注意到,在一些有紅麴類保健品銷售的綫上平台,有消費者已經在留言稱擔憂這類産品的安全性問題。

有網民在X表示,小林製藥在知情的兩個月內沒有提供相關信息,負有重大責任。

有網民在X表示,小林製藥在知情的兩個月內沒有提供相關信息,負有重大責任。

今次有日媒也在分析召回事件發酵時格外提到,以中國、韓國等爲代表的游客購買需求爲小林製藥的境內收入(指日本)貢獻頗高,由此對其國內業務表現造成影響。

3月27日,小林製藥在官網發布聲明稱,召回事件對業績産生的影響正在審查中。小林製藥將在3月28日召開董事會,3月29日在日本大阪召開記者會。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