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自製首置入市,政府如何應對?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貿易戰持續升溫,為市場增添觀望氣氛,但樓價仍持續高企,「財爺」陳茂波近日指出,樓價已超出市民的負擔能力,他更留意到印花稅佔樓市成交比例較低,部分買家自製首置入市,但未回應會如何應對。若政府推出收緊措施打擊有關做法,預計短期內不少買家將趕在措施實行前入市,刺激交投量,但筆者仍建議政府要慎重考慮具體方案,避免「殺錯良民」。

香港置業行政總裁李志成

香港置業行政總裁李志成

政府在2016年為印花稅加辣,將從價印花稅調升至15%,令本身持有物業的買家再買樓時需支付「辣稅」,入市成本大增,由於買家在買樓時只需申報是否同時擁有其他香港住宅物業,毋須申報是否曾擁有或何時出售其他物業,部分買家遂透過內部轉讓「甩名」以自製首置方式買樓,避開稅項,做法並不違法。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現時尚未知政府會否收緊措施,但已有立法會議員建議,政府可以考慮設時間限制,例如業主「甩名」後5年不能以首置客身分入市。若有新措施出台,短期內或會令買家加快「甩名」趕在實行前買樓,可能帶動購買力湧現,推動樓市交投。然而,一刀切收緊首置入市限制其實於理不合,有機會令殃及池魚,例如聯名買樓的夫婦離婚「甩名」後其中一方不能重拾首置身分、換樓用家客、曾出售唯一物業,但有需要再入市的買家等,故建議政府宜審慎制定措施。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回顧過去10年,政府曾推出不同程度的「辣招」監管樓市,樓價依然反覆向上,直至去年貿易戰爆發,令下半年樓市氣氛逆轉,樓價方由高位回落,可見「辣招」效果往往只有一時,長遠對壓抑樓價的作用仍遠遠及不上外圍經濟對帶來的衝擊。樓價於今年初已迅速反彈,更連升4個月,即使貿易戰再臨亦未見有明顯跌勢。

事實上,市民置業剛需熾熱,但本地的長遠房屋供應遠遠不足,造就樓價繼續攀升,再推新「辣招」亦只屬「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政府宜配合短、中、長期措施,例如市區重建、填海等方向,加快覓地建屋,回應市民置業訴求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