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發動反修例遊行顯威力 專家解構Telegram魔法

政事

發動反修例遊行顯威力  專家解構Telegram魔法
政事

政事

發動反修例遊行顯威力 專家解構Telegram魔法

2019年06月18日 09:30 最後更新:09:38

反修例遊行過去兩周動員大批港人上街,Telegram被視為其中關鍵。

連續兩星期的反修例遊行,屢次刷新本港最高遊行人數,通訊程式Telegram被視為今次遊行的關鍵。《頭條日報》訪問多名專家學者,解構Telegram的威力,發現其資訊頻道與WhatsApp不同,不限加入人數,其中發放現場核實資訊頻道至今近七萬人加入,令參與者更易緊貼現場情況。此外,討論區「連登」更取代facebook發布文宣的功能,更有帖文附上各個Telegram群組連結,包括戰術、物資及前線消息等,令積極參與者更易分工。即使Telegram發揮「去中心」的功能,但有學者認為,主流媒體網上直播警方清場及特首回應,網民更可於網上重溫,才是激發港人上街的導火線。 

反修例遊行過去兩星期動員大批港人上街,通訊程式Telegram被視為其中關鍵。

反修例遊行過去兩星期動員大批港人上街,通訊程式Telegram被視為其中關鍵。

民間人權陣線連續兩個周日發起反修例遊行,人數一次比一次多,大會公布分別有一百零三萬人及近二百萬人參加,遠超過○三年「反二十三條」的遊行規模。相比過去遊行倚賴facebook動員,反修例遊行參與者更多通過Telegram收發訊息,令人關注Telegram是否成為遊行的助力。

方便成千上萬人接收訊息

一三年推出的Telegram標榜即時、免費及安全的功能,港大前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早在一六年發起「雷動計畫」時,亦曾以Telegram進行民調及發放選舉資訊,惟程式至近兩年方受本港年輕人歡迎。資訊保安專家楊和生表示,WhatsApp群組人數上限只有二百多人,Telegram的群組卻可容許兩萬人,加上具有一定匿名性,不少網民都會用來互相通訊。

楊和生續指,Telegram所設的「頻道」功能,不設訂閱人數上限,方便成千上萬的人接收訊息,「由一至數名管理人員操作的頻道,雖不容許訂閱者討論或發放訊息,卻可讓超過二萬人接受訊息,甚至將訊息轉發。」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鄭煒認同,Telegram在資訊發布上較其他通訊程式方便,群組人數上限較高,吸引示威者使用。其中一個「反送中已核實資訊頻道」,截至昨晚有六萬八千多人訂閱;另一引述傳媒機構、局方消息的頻道,則有逾一萬六千人加入。

有參與者加入Telegram群組,討論現場物資等情況。

有參與者加入Telegram群組,討論現場物資等情況。

下載人數急升  四日內攀首位

為接收訊息,本港早前更掀起Telegram下載潮。根據應用程式分析機構App Annie的數字,Telegram在全港免費應用程式中,於蘋果App Store的下載排名由六月九日的第五十五位,四日內攀至首位。

鄭煒分析指,與五年前的佔領行動相比,今次遊行及集會「大台」角色更薄弱,加上逾兩成人無社運經驗,故依賴Telegram資訊,「以前大家會定時看大台資訊,聽領袖的意見,但今次只有資訊較分散的Telegram群組及頻道。」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亦指出,佔領行動時示威者分成本土派及傳統社運兩個陣營,更爆發爭拗,相反不少反修例遊行參加者屬政治素人,沒有派別之間的包袱,促成更好的合作。

Telegram具一定匿名性,其「頻道」功能更不設訂閱人數上限。

Telegram具一定匿名性,其「頻道」功能更不設訂閱人數上限。

人多參與  一人一句易「沉底」

六九反修例遊行後,政府當晚表明修訂案如期恢復二讀,引起網民組織集會及「野餐」活動,期間曾討論反修訂活動的Telegram「公海總谷」管理員,被警方以涉嫌串謀公眾妨擾罪拘捕。不過,嶺大政治學系助理教授袁瑋熙認為,「公海」群組人數過萬人,一人一句消息容易「沉底」,難以發揮功能。

袁瑋熙留意到,六月十二日原定立法會二讀前,Telegram陸續出現戰術谷、物資谷及救援谷等小群組,發放單一範疇的資訊,但記者及後翻查資料,相關群組目前已關閉。此外,有學生組織,甚至是主流傳媒,都有利用Telegram發放即時資訊,更開設專門討論《逃犯條例》的群組,相關群組近三千人參與,成為媒體收發資訊的新戰場。

Telegram之外,學者亦發現討論區「連登」在今次遊行中影響力甚大。袁瑋熙直言,facebook的功能不如以往,除了在前期動員參加遊行、反修訂聯署以外,更大的功能是成為轉發「連登」帖文的平台。

「連登」帖文整合連結消息

袁瑋熙解釋,facebook以往負責發布文宣,今次明顯被「連登」所取代,「『連登』發揮到連結文化資源的功效,用有創意、講故事的形式,解釋反修例的來龍去脈,吸引很多年輕人觀看。」他亦發現,不少人在facebook轉發附有Telegram群組連結的「連登」帖文,整合及發放前線消息,「現時前線示威者很理性,要確定消息,才會有所行動。」至於Instagram近年新增的限時動態,亦取代facebook的文宣功能,袁瑋熙指,很多港人去遊行都會打卡,分享反修訂的圖文又會加上hashtag(標籤),達至「主題標籤」的功能。

縱然Telegram及連登最近廣受關注,但李立峯認為,不可忽略大眾媒體網上直播造成的影響。他指出,過去一星期,媒體爭相直播特首林鄭月娥回應遊行的記者會,以及警方以催淚彈、警棍,甚至是布袋彈等方法驅散示威者,公眾除了可以即時接收第一手資訊,直播片段亦可於網上重溫,激發不滿的市民上街遊行。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說,新聞直播的影響仍不可忽視。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說,新聞直播的影響仍不可忽視。

群組加密功能不足  網絡安全存漏洞

Telegram雖能同時向群組過萬人發放訊息,但資訊保安專家指,其群組加密功能不足,網絡安全仍存漏洞。

Telegram訊息加密、高度隱私的特性,標榜支援點對點加密傳訊、定時刪除等功能,惟日前受黑客攻擊,懷疑與香港示威有關,令人擔心其保安漏洞。資訊保安專家楊和生表示,使用Telegram時,只要將電話號碼設定為非公開,再更改用戶名稱、關閉顯示最後上線時間等功能,基本上均可發揮到保密功能。但現時Telegram的群組加密功能仍有不足,存在一定網絡保安風險,「當有群組參加者使用不安全網絡,有機會讓第三方進入,偷看群組對話。」

楊和生指出,坊間早有Signal、Wire等加密功能較好的應用程式,「以Signal為例,所有通訊都預設加密,對話記錄在技術上不留痕迹,只有參與對話的人士會看到。」不過他認為,兩個應用程式現時只有少數港人使用,難以發揮如Telegram即時向大眾發放消息的功能。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元朗7.21事件白衣人認暴動等罪 判囚4年7個月

2024年04月18日 18:30 最後更新:19:26

元朗7.21事件中,一名白衣男子先後襲擊兩名男子,又曾挑釁黑衣人離開付費區,男子事隔近四年被起訴,他早前承認暴動和串謀傷人罪,在區域法院被判囚4年7個月。

暫委法官鄧少雄。 資料圖片

暫委法官鄧少雄。 資料圖片

暫委法官鄧少雄判刑時指出,42歲被告鄧兆雄完整參與7.21元朗站白衣人暴動,又曾揮手示意其他白衣人進入付費區,有一定帶頭指揮角色,更有使用藤條,兩項控罪均以7年為量刑起點。

就辯方提出的檢控延誤,包括控方2022年才初步辨認被告身分,翌年初索取法律意見,至同年7月才拘捕補告,法官考慮到7.21事件涉及逾千小時片段,調查時間屬正常合理,認為控方沒有延誤,不存在減刑因素,只就被告曾參與義工服務扣減1個月刑期,計及認罪扣減後,兩罪共判囚4年7個月。

區域法院。 資料圖片

區域法院。 資料圖片

案情指,當晚10時許,被告與一群白衣人經形點進入元朗站,被告在非付費區用手指指向付費區內的黑衣人,多次大聲叫「過嚟呀」,其後被告一度走近閘機旁招手示意其他白衣人進入付費區,但終被其他白衣人阻止,被告曾指罵黑衣人並叫喊「打你呀」,被告更約於一分鐘內連同其他白衣人襲擊兩名男子,其中包括使用藤條。約11時,一眾白衣人衝入付費區,被告揚手示意其他白衣人跟隨,一同進入閘內,被告追趕黑衣人,前往月台後手持藤條威嚇和責罵車廂內乘客。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