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在白雲山麓一公共水域,他們圍捕外來物種

大灣區

在白雲山麓一公共水域,他們圍捕外來物種
大灣區

大灣區

在白雲山麓一公共水域,他們圍捕外來物種

2019年06月19日 23:04

一隻被捕獲的巴西龜被工作人員扔到淤泥里不能動彈。

拖網上來時,大部分羅非魚被掛在網上。

圍網捕撈,把水庫劃分為幾個區域逐一進行排查。

顏值挺高的露斯塔野鯪。

5月16日,烈日下,廣州市白雲區一公共水域,20多人正在進行一次「地毯式排查」行動。放水、拉網、收網。大大小小的魚在網內翻跳著,尤以羅非魚居多,佔總數量的將近一半。4天下來,共排查魚類約15000尾,其中,外來物種約6000尾。這是該水域第一次開展外來物種清除行動,目的是優化調整魚類群落結構、修復水域生態。

非洲鯽:群大為害

「一對羅非魚,如果環境許可的話,三個月性成熟即可繁殖一代;幾年下來,可能就形成幾萬尾(條)的種群了。一點都不誇張。」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方燦是本次項目的現場負責人。捕撈上來的多是羅非魚,老廣俗稱“非洲鯽”。

羅非魚多不好嗎?「羅非魚是外來物種,這肯定不是好事。雖然我們也捕抓到了‘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但種群數量遠不如羅非魚大。外來物種佔據了優勢地位。在生存競爭中,本地魚種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了。」陳方燦說,在公共水域,羅非魚之所以能大量繁殖,原因有二。除了這種魚本身適應性比較強、很“粗生”以外,相對封閉的水環境也使得羅非魚的天敵比較少,會吃掉羅非魚的桂花魚、鯰魚沒有對羅非魚種群形成壓制。

露斯塔野鯪:高顏值

雖然這次魚類群落結構優化調整行動沒有發現幾個月前被稱作「白雲湖水怪」的鱷雀鱔,但大型外來入侵物種還是不少。十幾斤重的斑點叉尾鮰(學名:Ietalurus Punetaus)就是其中之一。“根據記錄它是可以長到十幾斤的,這次還是第一次看這麼大的活體。它是底層魚類,棲息和攻擊範圍在水下底層。所以人類很難肉眼看見。”陳方燦表示,斑點叉尾鮰算是市場上比較常見的魚種,“極有可能是被放生在這個水域而成大魚。”與斑點叉尾鮰差不多大的另一個入侵物種露斯塔野鯪(學名:Labeorohita)也被捕撈上來。它顏色鮮艷,深橙近紅,嘴邊有兩條鬍鬚,腦袋大又圓,比觀賞級別的錦鯉還要高顏值。這次捕撈到的四大家魚,以及鯪魚、鯽魚、鯉魚等本地品種,長得明顯瘦弱一些。可能是這片水域水位低,魚群密度大,食物相對少;也有可能是受到外來物種的競爭所致。

恢復生態,重建種群

這些外來物種從哪來?陳方燦表示,根據《廣東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以及各市、區的相應文件,公共水體的物種保護有嚴格規定。但放生、丟棄等都會造成水體裏外來物種壯大,比如將飼養的寵物魚丟棄到公共水域,或把在市場上買到的外來物种放生到公共水域裏面而導致的生態失衡,類似水體的生態恢復和魚種群落重建是下一步要做的工作。陳方燦介紹,魚類種群重建可藉助人工魚巢和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實現。該處水體原來的水草生長受到原種群的消耗已經不足以讓重新投放的魚苗覓食和繁殖。一方面要讓水中植被重新成長,另一方面要用行之有效的人工魚巢方式在已有種群的基礎上提供一個良好的產卵繁殖條件,已有很成功的案例應用於類似的水域。

知多D

外來物種清道夫:

已在珠三角

形成種群

陳 方 燦 提 到 了2015年在廣州海珠湖附近水域的一次捕撈。他回憶,那次捕撈上來的種群中,清道夫魚佔到了所有出水魚量的80%以上,數量驚人,另外就是革鬍子鯰(大塘虱)居多。

清道夫,一個經常出現在市民觀賞魚缸裏面,長相怪異且喜歡粘在缸壁和缸底的魚類,學名為豹紋脂身鯰或豹紋翼甲鯰,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2014年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三批)》。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韋慧博士表示,清道夫也屬於外來入侵物種,已經在珠三角地區形成種群。「根據我們這幾年的實地採樣和走訪調查,近年來清道夫種群有增長趨勢。清道夫在廣州花地河、金沙洲水道、海珠湖、流溪河、增江等幹流及支流均有分佈,並已形成種群。」韋慧說。

清道夫入侵的原因有哪些?韋慧稱,原因主要有缺乏天敵控制、快速繁殖能力、較強的適應性和耐受性等。清道夫平均絕對繁殖能力為2000粒/窩。同時,受干擾的生態系統也容易被外來物種入侵,如道路兩邊、富營養化的水體等。因此,在野外捕獲清道夫後不要丟回河裏,不要放生外來物種,增殖放流過程中加強魚苗品種篩查。

韋慧稱,外來物種入侵後,防治成本高,且效果有限,因此,在管理外來物種過程中,比較經濟的辦法是在引入前進行風險評估。對已引入的外來物種,需開發適當的養殖模式,預防其逃入自然生態系統。另外還需加強公眾教育,讓公眾了解外來物種,從自身做起,減少外來物種的丟棄和放生。

 來源:南方都市報

往下看更多文章

第二批約100名廣東省護士陸續抵港於多間公院交流

2024年04月18日 14:03 最後更新:15:00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年初陸續抵港,在多間公院展開交流。除老人科和內科,今次新增深切治療、胃手術科、眼科和內窺鏡科,為期10個半月。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交流期2025年1月完成。他說,廣東護士來港交流不會加重本港醫護人員負擔,下一批交流將有130名廣東省護士來港,醫管局稍後亦會安排本港護士到廣東省醫院交流。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讓廣東省護士了解本港醫院收症流程,感受到他們態度積極、求知欲強,他亦學習到內地醫院的護理程序。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來港交流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說,交流期間參與了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包括與醫生一起為病人插喉等,形容與香港醫護人員合作愉快,亦讓她加深對香港醫療體系的了解。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