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侵華日軍化武報告曝光 日本學者: 只是冰山一角

歷史長河

侵華日軍化武報告曝光 日本學者: 只是冰山一角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侵華日軍化武報告曝光 日本學者: 只是冰山一角

2019年07月10日 10:00

除了記錄早期糜爛劑使用情況,還分析毒氣彈的威力,指出使用是必須的。

1939年日軍侵華期間,日本陸軍毒氣部隊曾在中國北部地區使用過「糜爛劑」以及「噴嚏劑」毒氣彈。近日,日本有位歷史研究者,發現記載日本侵華期間日軍使用化武的軍方報告,首度有日本軍方報告證實日軍在中國使用化武。

更多相片
配備防毒裝備的日軍 (網上圖片)

除了記錄早期糜爛劑使用情況,還分析毒氣彈的威力,指出使用是必須的。

日本發現了記載中日戰爭期間日軍使用化武的軍方報告 (共同社圖片)

由於二戰時,日軍在戰敗前,有組織地銷毀記錄類文件,所以毒氣使用紀錄尚未釐清。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歷史研究者松野誠,找到相當於部隊正式報告的《戰鬥詳報》,報告指出於1939年,日本陸軍毒氣戰部隊在中國北方作戰時,使用裝有讓皮膚和黏膜潰爛的「糜爛劑」、強烈刺激呼吸器官的「噴嚏劑」毒氣彈。松野誠還指,接照二次戰爭期間亞洲戰場實況:「已弄清楚的只是冰山一角。」他還說有必要弄清事實,從中汲取教訓:「讓悲慘歷史不再重演。」

1942年5月,侵華日軍在河北省定縣北疃村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導致大量平民傷亡,是為「北疃慘案」 (網上圖片)

報告還分析毒氣彈的威力,指出針對在山岳地區構築牢固陣地的敵人,使用紅彈攻擊為必須的。還記錄了首次使用黃彈:「效果非常大」。松野表示在目前已確認的資料中,這是地面部隊在中國使用黃彈的首個事例。

戰後盟軍從日軍繳獲60公斤芥子毒氣彈 (澳洲戰爭紀念館圖片)

日軍在中國使用的化學武器種類,一般是催淚性的「苯氯乙酮」、嘔吐性的「聯苯氯化胂」和「聯苯硝化胂」,糜爛性的「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還有窒息性的「光氣」、「氯化甲基吡啶」和「氰酸氣」。所謂「紅色」指的是窒息性毒氣,「黃色」指的是糜爛性毒氣。「紅色彈」和「黃色彈」由砲兵發射或飛機投擲,「紅色筒」用投射器或擲彈筒發射,至於「黃色劑」則是直接灑播芥子氣原液。

時至今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土地上仍然遺留大量化武,發現的地點遍及全國。從1950年代初起,各地不斷發生民眾受到侵華日軍遺棄的毒氣彈傷害的事件。據調查,到2003年為止,中國共有2000多人受到遺棄化武的直接傷害。由於有不少人受到化武傷害後不明原因,所以,受日本化武毒害的人數,實際上高於統計數字。

配備防毒裝備的日軍 (網上圖片)

配備防毒裝備的日軍 (網上圖片)

由於二戰時,日軍在戰敗前,有組織地銷毀記錄類文件,所以毒氣使用紀錄尚未釐清。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歷史研究者松野誠,找到相當於部隊正式報告的《戰鬥詳報》,報告指出於1939年,日本陸軍毒氣戰部隊在中國北方作戰時,使用裝有讓皮膚和黏膜潰爛的「糜爛劑」、強烈刺激呼吸器官的「噴嚏劑」毒氣彈。松野誠還指,接照二次戰爭期間亞洲戰場實況:「已弄清楚的只是冰山一角。」他還說有必要弄清事實,從中汲取教訓:「讓悲慘歷史不再重演。」

這份《戰鬥詳報》是日本「華北方面軍(日本稱「北支那方面軍)」附屬毒氣戰部隊「迫擊第五大隊」的文件,約100頁,包含戰鬥情況、砲彈的使用情況、毒氣彈使用命令的副本等。當中詳細記錄中日戰爭爆發兩年後的1939年7月,在山西省山岳地區實施「晉東作戰」的情況。報告稱,大隊接到命令,決定使用裝入糜爛劑的砲彈「きい彈(即黃彈)」和加入噴嚏劑的「あか彈(即紅彈)」方針。在1939年7月6日的戰鬥中,向中國軍隊陣地發射了31枚紅彈;同月17日使用了60枚紅彈和28枚黃彈,18日使用140枚紅彈和20枚黃彈。

日本發現了記載中日戰爭期間日軍使用化武的軍方報告 (共同社圖片)

日本發現了記載中日戰爭期間日軍使用化武的軍方報告 (共同社圖片)

報告還分析毒氣彈的威力,指出針對在山岳地區構築牢固陣地的敵人,使用紅彈攻擊為必須的。還記錄了首次使用黃彈:「效果非常大」。松野表示在目前已確認的資料中,這是地面部隊在中國使用黃彈的首個事例。

由於日本陸軍為避免留下戰爭犯罪證據,在投降前銷毀相關文件,所以,這項資料可能一直由部隊相關人士私人保管,因而倖免於難。松野將「戰鬥詳報」的詳細內容與分析彙總成論文,將刊登在日本月刊雜誌「世界」八月號。

據了解,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軍為了短時間內達成「政府中國」的目的,日軍先後在中國14個省市、77個縣區使用化學武器1731次,另外在中國國民政府軍政部防毒處的記錄中記載,日軍使用毒氣傷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軍毒氣戰在中國軍隊(國軍)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為8.5%,最高年份為1937年,達到28.6%。

1942年5月,侵華日軍在河北省定縣北疃村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導致大量平民傷亡,是為「北疃慘案」 (網上圖片)

1942年5月,侵華日軍在河北省定縣北疃村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導致大量平民傷亡,是為「北疃慘案」 (網上圖片)

日軍在中國使用的化學武器種類,一般是催淚性的「苯氯乙酮」、嘔吐性的「聯苯氯化胂」和「聯苯硝化胂」,糜爛性的「芥子氣」和「路易氏氣」,還有窒息性的「光氣」、「氯化甲基吡啶」和「氰酸氣」。所謂「紅色」指的是窒息性毒氣,「黃色」指的是糜爛性毒氣。「紅色彈」和「黃色彈」由砲兵發射或飛機投擲,「紅色筒」用投射器或擲彈筒發射,至於「黃色劑」則是直接灑播芥子氣原液。

戰後盟軍從日軍繳獲60公斤芥子毒氣彈 (澳洲戰爭紀念館圖片)

戰後盟軍從日軍繳獲60公斤芥子毒氣彈 (澳洲戰爭紀念館圖片)

時至今日,侵華日軍在中國土地上仍然遺留大量化武,發現的地點遍及全國。從1950年代初起,各地不斷發生民眾受到侵華日軍遺棄的毒氣彈傷害的事件。據調查,到2003年為止,中國共有2000多人受到遺棄化武的直接傷害。由於有不少人受到化武傷害後不明原因,所以,受日本化武毒害的人數,實際上高於統計數字。

中國外交部也曾多次重申,使用細菌和化武是侵華日軍在二戰時期犯下的嚴重罪行。日本政府對解決問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政府在1990年同日本政府進行了嚴正交涉,兩國終於在1999年7月簽署《備忘錄》,確定日本政府必須根據《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規定,為處理遺棄化武提供資金、技術、專家、設施等資源。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