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擱淺海龜治理一年傷癒回歸大海 海洋公園籲減塑保海洋生物

社會事

擱淺海龜治理一年傷癒回歸大海 海洋公園籲減塑保海洋生物
社會事

社會事

擱淺海龜治理一年傷癒回歸大海 海洋公園籲減塑保海洋生物

2019年07月19日 16:16 最後更新:16:26

公園協助 Spark 重建覓食能力,以適應回歸大海後的生活

海洋公園宣佈,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將一隻擱淺傷癒的海龜放歸大海,過程十分順利。是次獲救放歸大海的海龜名為「Spark」,估計現年 5 至 8 歲,並呼籲公眾避免使用即棄塑膠製品及亂拋垃圾,保育海洋生物。

更多相片
海洋公園圖片

公園協助 Spark 重建覓食能力,以適應回歸大海後的生活

海洋公園圖片

漁護署於去年 3 月 29 日進行調查期間,發現Spark 在東北水域淺岸擱淺。Spark 獲救時皮膚狀況惡劣,滿佈傷痕,左腳蹼上傷口面積大且深,右肘關節則受感染而腫脹。Spark 其後被送到海洋公園進行詳細檢查及治療,結果發現牠的胃及腸道有大量卵石形異物及膠袋殘骸,幸有關異物於數日後自然排出體外,未對 Spark 的健康造成長遠影響。Spark 在公園獸醫團隊及水族館人員悉心治療和照顧,療養一年才康復。期間,公園協助 Spark 重建覓食能力,以適應回歸大海後的生活。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動物及保育部執行總監布文傑表示,「在 Spark 歷時約一年的康復過程中,公園獸醫團隊定時為牠清洗和消毒皮膚上的傷口,亦為牠移除右肘關節受感染的骨骼組織,以防止進一步感染惡化。最新的電腦掃描和 X 光掃描報告顯示 Spark 骨骼之間已長出新生骨骼組織填補空隙。現時 Spark 已能活動自如,亦懂得自己覓食,是放歸大海的好時機。我們已於 Spark 背甲安裝衞星追蹤器,可在往後 3 至 6 個月追蹤 Spark 在海洋的動向和覓食位置,從而蒐集數據,以制定保育措施,保護海龜。」

海洋公園圖片

布文傑續指,Spark 與部份擱淺海龜一樣,在腸胃或糞便發現塑膠。塑膠、魚鉤或魚絲等海洋垃圾,有機會導致腸胃堵塞,對健康構成嚴重而長遠的威脅,有些更不幸被塑膠、魚絲等纏繞導致死亡。海洋公園呼籲,公眾避免使用即棄塑膠製品,自備環保袋、水樽和餐具,並切勿亂拋垃圾,身體力行參與清潔沙灘等活動,一同守護珍貴的海洋。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多年來與漁護署合作,以義務性質拯救及照顧於野外擱淺或充公所得的瀕危動物,當中包括海龜。2014 年至今,公園一共接收了 60 隻獲救的海龜,並為牠們提供治療,其中 45 隻已放歸大海,11 隻不幸離世,另外 4 隻仍於園內接受治療中。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圖片

漁護署於去年 3 月 29 日進行調查期間,發現Spark 在東北水域淺岸擱淺。Spark 獲救時皮膚狀況惡劣,滿佈傷痕,左腳蹼上傷口面積大且深,右肘關節則受感染而腫脹。Spark 其後被送到海洋公園進行詳細檢查及治療,結果發現牠的胃及腸道有大量卵石形異物及膠袋殘骸,幸有關異物於數日後自然排出體外,未對 Spark 的健康造成長遠影響。Spark 在公園獸醫團隊及水族館人員悉心治療和照顧,療養一年才康復。期間,公園協助 Spark 重建覓食能力,以適應回歸大海後的生活。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動物及保育部執行總監布文傑表示,「在 Spark 歷時約一年的康復過程中,公園獸醫團隊定時為牠清洗和消毒皮膚上的傷口,亦為牠移除右肘關節受感染的骨骼組織,以防止進一步感染惡化。最新的電腦掃描和 X 光掃描報告顯示 Spark 骨骼之間已長出新生骨骼組織填補空隙。現時 Spark 已能活動自如,亦懂得自己覓食,是放歸大海的好時機。我們已於 Spark 背甲安裝衞星追蹤器,可在往後 3 至 6 個月追蹤 Spark 在海洋的動向和覓食位置,從而蒐集數據,以制定保育措施,保護海龜。」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圖片

布文傑續指,Spark 與部份擱淺海龜一樣,在腸胃或糞便發現塑膠。塑膠、魚鉤或魚絲等海洋垃圾,有機會導致腸胃堵塞,對健康構成嚴重而長遠的威脅,有些更不幸被塑膠、魚絲等纏繞導致死亡。海洋公園呼籲,公眾避免使用即棄塑膠製品,自備環保袋、水樽和餐具,並切勿亂拋垃圾,身體力行參與清潔沙灘等活動,一同守護珍貴的海洋。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多年來與漁護署合作,以義務性質拯救及照顧於野外擱淺或充公所得的瀕危動物,當中包括海龜。2014 年至今,公園一共接收了 60 隻獲救的海龜,並為牠們提供治療,其中 45 隻已放歸大海,11 隻不幸離世,另外 4 隻仍於園內接受治療中。

海洋公園圖片

海洋公園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林緯遜稱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非常罕見 發現至今全球只有約50宗

2024年04月05日 10:25 最後更新:04月06日 12:28

本港錄得首宗人類感染猴疱疹病毒,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表示,這種病毒感染人類是非常罕見,自30年代發現至今,全球大約只有50宗個案,大部分是工作期間接觸到病毒,例如實驗室工作人員或獸醫。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林緯遜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說,這種病毒是在獼猴身上發現,很多時會存在於體液,包括口水、糞便或尿液,如人類接觸到就有機會受感染及傳播,大部分是被咬傷或抓傷。

他指出,獼猴受感染後可以沒有病徵或只是很輕微,但人類感染後的致病性非常高,可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或脊椎神經,近年有藥物治療,如延誤治療,死亡率可高達八成。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林緯遜表示,人類被帶有病毒的獼猴抓傷後會有紅腫痛,繼而發燒及肌肉痛,如影響神經系統,可能會頭痛及麻痺,情況嚴重會有腦炎。由於影響神經的潛伏期可以是數天至數周,關鍵是患者記得曾被獼猴弄傷,任何病毒感染一定是愈早治療愈好,研究顯示,最好是5天內治療。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