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韋小寶結義兄弟 史實平亂被稱一代名將

歷史長河

韋小寶結義兄弟 史實平亂被稱一代名將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韋小寶結義兄弟 史實平亂被稱一代名將

2019年08月16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19日 15:25

他制衡吳三桂有功,又防王輔臣直搗京師。

在金庸小說《鹿鼎記》中,主角韋小寶圓滑機警,曉暢人事。他為了達到目的,先後與多人成為「結義兄弟」,比如與索額圖、康親王等是為了巴結權貴,與葛爾丹、桑結喇嘛等是為了保命。但也有以義相結的,例如趙良棟、張勇、孫思克、王進寶等四位武將。雖然這是小說之言,但韋小寶的這四個結義兄弟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都是康熙朝的一代名將,被《清史稿》合稱為「河西四將」。而張勇更是「河西四將」之首。

更多相片
吳三桂畫像 (網上圖片)

他制衡吳三桂有功,又防王輔臣直搗京師。

網上圖片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叛亂,掀起「三藩之亂」,貴州、四川等地紛紛響應,湖南也很快落入「叛軍」之手。當年橫掃天下的八旗勁旅早已腐化,吳三桂親率領叛軍直抵長江南岸,如入無人之境。就在吳三桂叛軍橫行無忌時,就是張勇站出來穩定戰局。

青年康熙帝朝服像 (網上圖片)

當時,李自成舊部賀珍等人依然佔據漢中等地,時刻想進犯西安,《清史稿.列傳四十二.張勇傳》載:「勇與副將任珍、馬寧等禦戰,屢敗之」。由於清軍主力一直在南方作戰,西北地區力量空虛,所以反清勢力非常猖獗,張勇手下雖兵力有限,卻屢立戰功,收復城池,擊敗叛軍,因此清朝破格任命他為甘肅總兵。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 (網上圖片)

到了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清朝為了制衡吳三桂,將張勇調任為甘肅提督。事實上,在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曾派人招撫張勇,還封他為陝西西路總管、平遠大將軍,「勇執其使以聞」。後來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導致清軍川陝防線幾乎崩潰,叛軍直抵陝西境內,大有北上山西,直搗京師之危。

「勇身經數百戰,克府五、州縣五十,臨敵若無事,而智計橫出,每以寡勝眾」,由於張勇早年作戰間,腿部受傷,不便行走,所以他是坐著肩輿(即是轎子)指揮作戰。張勇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的功績很大,後來狂晚年更擊退過噶爾丹的進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張勇病死。到乾隆年間,乾隆帝感念張勇的功勞,「命以一等侯世襲罔替」,還稱讚他是一代名將。

吳三桂畫像 (網上圖片)

吳三桂畫像 (網上圖片)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舉兵叛亂,掀起「三藩之亂」,貴州、四川等地紛紛響應,湖南也很快落入「叛軍」之手。當年橫掃天下的八旗勁旅早已腐化,吳三桂親率領叛軍直抵長江南岸,如入無人之境。就在吳三桂叛軍橫行無忌時,就是張勇站出來穩定戰局。

據史料記載,張勇是陝西咸寧人,出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他因精通騎射,在明朝擔任副將,隸屬於左良玉麾下。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率軍歸順清朝,張勇也在其中,他還招撫了七百多人,被任命為游擊,隸屬於陝西總督孟喬芳麾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李自成舊部賀珍等人依然佔據漢中等地,時刻想進犯西安,《清史稿.列傳四十二.張勇傳》載:「勇與副將任珍、馬寧等禦戰,屢敗之」。由於清軍主力一直在南方作戰,西北地區力量空虛,所以反清勢力非常猖獗,張勇手下雖兵力有限,卻屢立戰功,收復城池,擊敗叛軍,因此清朝破格任命他為甘肅總兵。

由於張勇敢戰,部下也堪稱精銳,引起清朝重視,順治帝親自召見他,「賜冠服、甲胄、弓矢,加右都督」。之後洪承疇經略西南,張勇隨軍作戰,「承疇屢破敵」,在進軍雲南途中,擊敗南明大將白文選,徹底肅清雲南境內的南明勢力。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張勇因功被封為雲南提督。

青年康熙帝朝服像 (網上圖片)

青年康熙帝朝服像 (網上圖片)

到了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清朝為了制衡吳三桂,將張勇調任為甘肅提督。事實上,在三藩之亂爆發後,吳三桂曾派人招撫張勇,還封他為陝西西路總管、平遠大將軍,「勇執其使以聞」。後來王輔臣響應吳三桂,導致清軍川陝防線幾乎崩潰,叛軍直抵陝西境內,大有北上山西,直搗京師之危。

就在此時,張勇站了出來率兵防禦,抵擋叛軍攻勢。甘肅巡撫上書,「臣遙應三桂,西番土回乘隙並起,河西危甚,得免淪陷,皆勇之力。請敕許勇便宜。」康熙隨即加封張勇為靖逆將軍,之後又加封為靖逆侯。正是在張勇的抵抗下,陝西才沒有完全陷入叛軍之手。

之後,張勇一方面與王輔臣的軍隊作戰,另一方面與吳三桂的軍隊作戰,「勇與振武將軍佛尼埒及進寶等御之,三戰皆勝」,斬殺叛軍達1.5萬人,叛軍主將吳之茂率領30騎逃回。張勇接著收復平涼周圍的城池,圍困平涼,最後,王輔臣被迫出降。同時,張勇還提拔了不少名將,比如趙良棟、王進寶等人。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 (網上圖片)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 (網上圖片)

「勇身經數百戰,克府五、州縣五十,臨敵若無事,而智計橫出,每以寡勝眾」,由於張勇早年作戰間,腿部受傷,不便行走,所以他是坐著肩輿(即是轎子)指揮作戰。張勇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的功績很大,後來狂晚年更擊退過噶爾丹的進犯。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張勇病死。到乾隆年間,乾隆帝感念張勇的功勞,「命以一等侯世襲罔替」,還稱讚他是一代名將。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