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連月示威者與警爆衝突 或現創傷後壓力症

政事

連月示威者與警爆衝突 或現創傷後壓力症
政事

政事

連月示威者與警爆衝突 或現創傷後壓力症

2019年08月18日 09:40 最後更新:10:01

「如心理未能承受,會現創傷後遺症」

社會衝突事件不斷,每次街頭遊行集會,警民衝突似乎已成常態。遇催淚彈、流血事件,如心理未能承受,有機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國際危機事故壓力管理會認可培訓師的胡詠詩分析,此病症的徵狀包括容易神經過敏、腦海浮現經歷創傷情景及出現逃避行為。

胡詠詩分析,「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包括容易神經過敏、腦海浮現經歷創傷情景及出現逃避行為。

胡詠詩分析,「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包括容易神經過敏、腦海浮現經歷創傷情景及出現逃避行為。

她表示,市民經歷創傷事件後宜在二十四至七十二小時內接受「心理急救」,一至兩星期後如上述徵狀仍持續,便須向專業人士求助。

甚麼是「創傷後壓力症」?胡詠詩指,這是一種心理創傷,一個人經歷突如其來的事件,安全受到威脅,令當事人在身心上有即時傷害,並且在心理上未能承受或適應,便容易患上此症狀。有關病徵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患者會容易神經過敏,如容易受驚、感焦慮、緊張等。第二,當事人的腦海不時浮現事件情景,這些情景不止於夢境出現,亦會在清醒時突然閃過。最後,一些患者會有逃避行為,如避免重臨發生事故地點,避開相關人及事物等。

胡詠詩說,近日求助個案中,有曾到現場的示威者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徵狀,如有在前線的示威者每晚夢見衝突畫面、有人會在事後聞到催淚彈氣味、另有「沙田友」在沙田衝突後不想再到新城市廣場。她表示,一般人在經歷相關事件後,腦海浮現畫面是正常的,相關徵狀在一至兩星期後會逐漸淡化。不過,如情況持續便應向專業人士求助。

要預防「創傷後壓力症」,胡認為有關在場人士要在二十四至七十二小時內接受「心理急救」,當中要尋找專業人士作心理支援及評估,並作事後跟進,又要給予充足時間休息及抒發情感。

遇催淚彈、流血事件,如心理未能承受,有機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資料圖片

遇催淚彈、流血事件,如心理未能承受,有機會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屠龍案|首引反恐條例控串謀爆炸殺警案 選出3男6女陪審團 料審期60日

2024年04月22日 11:53 最後更新:20:58

2019年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多人涉嫌計劃設炸彈並槍殺警員,律政司首引用《反恐條例》起訴,法庭將部分否認控罪的被告,分成另案審理,案件22日早上在高院提訊,選出3男6女共9人陪審團,預計23日控方會作開案陳詞。

2019年「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2019年「12.8國際人權日」遊行(圖片來源:星島日報)

法官張慧玲表示,案件將傳召約60名證人上庭,預計審訊60日,至今年7月18日,另預計有約70名證人會以書面等形式作供。

上周該案提訊時,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上周該案提訊時,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本案有7名被告,包括3名「12港人」案被告張俊富、張銘裕和嚴文謙,其餘4名被告包括李家田、賴振邦、許湛榮,控罪包括串謀謀殺警務人員以及同串謀管有爆炸品及意圖導致他人死亡或遭受身體嚴重傷害等罪名,其中一名被告涉及藏有槍械及子彈;另一被告劉佩凝就涉及網上籌集資金支持恐怖主義行為。

該案有7名被告,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該案有7名被告,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警方在高院附近佈防。 巴士的報記者攝

警方在高院附近佈防。 巴士的報記者攝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囚車到庭。 巴士的報記者攝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