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甲午敗績卻能升官 馬玉昆部隊唯一重創日人

歷史長河

甲午敗績卻能升官 馬玉昆部隊唯一重創日人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甲午敗績卻能升官 馬玉昆部隊唯一重創日人

2019年08月24日 10:00 最後更新:08月26日 13:42

日人可能因此懷恨在心,二戰侵華時火燒他的大宅報復。

1940年日軍侵華期間,據指一支日軍部隊在漢奸帶領下,闖進安徽蒙城縣馬集鎮,縱火焚燒一座清代建築。日軍為何專門找這座建築?這座建築為馬公府,是清朝皇帝下詔敕建。馬公府主人馬玉昆,生前曾在戰場上與日軍廝殺,重創日軍,可能日本人懷恨在心,四十多年後展開報復。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日人可能因此懷恨在心,二戰侵華時火燒他的大宅報復。

參加甲午戰爭的清軍將領,左起徐邦道、馬玉昆、左寶貴 (網上圖片)

馬玉昆是蒙城縣馬集鎮人,清代咸豐年間,正直年輕,參加毅軍,由於他作戰勇敢,在鎮壓捻軍的過程中晉升為副將,還被賞賜「振勇巴圖魯」稱號。此後的同治年間,馬玉昆又跟隨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亂,收復新疆,立下大功,被賞穿黃馬褂,賜騎都尉的世職。之後,馬玉昆被調到北洋,補授為山西太原鎮總兵,駐守旅順。

船橋里戰場 (網上圖片)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派遣軍隊入朝鮮作戰,其中就包括馬玉昆率領的2000多名的毅軍。在平壤之戰中,馬玉昆負責防禦大同江一線。

日本描繪平壤之戰 (網上圖片)

馬玉昆雖然取得局部勝利,但清軍卻因主將葉志超逃跑,導致全線潰敗。馬玉昆在朝鮮期間,軍紀嚴明,得到當地人好評,他們甚至將馬玉昆與薛仁貴、戚繼光並稱為「中國三傑」。在後來的虎山之戰,只有馬玉昆的毅軍奮勇作戰。

雖然戰績看來並不算太大,但在當時只有毅軍才能給日軍造成這樣的殺傷。就連日本人也承認,馬玉昆的毅軍「驍武絕群」、「忠勇力戰」、「決無退卻之色」。甲午戰爭雖然以清朝的失敗告終,但是有兩位將來卻升官,其中一名就是馬玉昆。他們甲午戰爭中重創日軍,戰敗並非他們作戰不利。值得一提的是,在甲午戰爭期間,張作霖曾在毅軍麾下當兵,也深得馬玉昆的賞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馬玉昆是蒙城縣馬集鎮人,清代咸豐年間,正直年輕,參加毅軍,由於他作戰勇敢,在鎮壓捻軍的過程中晉升為副將,還被賞賜「振勇巴圖魯」稱號。此後的同治年間,馬玉昆又跟隨左宗棠平定西北回亂,收復新疆,立下大功,被賞穿黃馬褂,賜騎都尉的世職。之後,馬玉昆被調到北洋,補授為山西太原鎮總兵,駐守旅順。

馬玉昆作為毅軍的一員,這支部隊戰鬥力一流。由宋慶統領,鎮壓捻軍軍起義過程中發展,接收被裁撤的軍團,慢慢壯大發展至十營左右,成為河南的兩大留防勇營之一。即使在湘軍、淮軍普遍墮落下,毅軍依然保持著非常高的戰鬥力。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醇親王檢閱旅順各部軍隊,他稱讚毅軍「為諸軍冠」。

參加甲午戰爭的清軍將領,左起徐邦道、馬玉昆、左寶貴 (網上圖片)

參加甲午戰爭的清軍將領,左起徐邦道、馬玉昆、左寶貴 (網上圖片)

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派遣軍隊入朝鮮作戰,其中就包括馬玉昆率領的2000多名的毅軍。在平壤之戰中,馬玉昆負責防禦大同江一線。

馬玉昆所部的對手,是日軍少將大島義昌指揮的第九混成旅團。雙方在大同江一線展開激烈戰鬥,特別是大同江南岸的船橋里之戰,日軍發起的兇猛攻擊都失敗,馬玉昆以少勝多,重創日軍,據日本官方資料《明治廿七年日清戰史》公佈數字:「將校以下死者約一百四十名,傷者約二百九十名」。著名史學家戚其章指,這次戰鬥堪稱清軍在「甲午戰爭的陸戰中打得最好的一次戰鬥」。戰事中,日軍旅團長大島少將也受了傷,無功而返。日本詩人衫浦梅譚更作詩哀嘆道,「此役不克旗下死,嗚呼苦戰船橋里」。

船橋里戰場 (網上圖片)

船橋里戰場 (網上圖片)

馬玉昆雖然取得局部勝利,但清軍卻因主將葉志超逃跑,導致全線潰敗。馬玉昆在朝鮮期間,軍紀嚴明,得到當地人好評,他們甚至將馬玉昆與薛仁貴、戚繼光並稱為「中國三傑」。在後來的虎山之戰,只有馬玉昆的毅軍奮勇作戰。

毅軍雖然作戰勇敢,但僅有五千餘人。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軍發起第四次反攻海城之戰,馬玉昆的毅軍率先進攻,一舉奪取太平山。之後日軍發起反擊,馬玉昆親臨前線督戰,戰馬被打死了三匹。隨後日本援軍趕到,將毅軍包圍。孤立無援的馬玉昆只得率部突圍,此戰毅軍損失424人,日軍損失334人。

日本描繪平壤之戰 (網上圖片)

日本描繪平壤之戰 (網上圖片)

雖然戰績看來並不算太大,但在當時只有毅軍才能給日軍造成這樣的殺傷。就連日本人也承認,馬玉昆的毅軍「驍武絕群」、「忠勇力戰」、「決無退卻之色」。甲午戰爭雖然以清朝的失敗告終,但是有兩位將來卻升官,其中一名就是馬玉昆。他們甲午戰爭中重創日軍,戰敗並非他們作戰不利。值得一提的是,在甲午戰爭期間,張作霖曾在毅軍麾下當兵,也深得馬玉昆的賞識。

《清史稿》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馬玉昆病死,清朝「贈太子太保,予二等輕車都尉,諡忠武」,還下詔在他的家鄉修建祠廟。日本人對馬玉昆看來一直心懷怨恨,直到四十多年後的侵華作戰時,火燒馬公府。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