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業界指本港閉路電視錄像足以讓人工智能分析年齡、性別、衣着等特徵。

繼智慧燈柱後,沙田第一城擬引人臉辨識智能保安系統,再次觸動港人對私隱被濫用,以及在不知情下被人全天候監察的恐懼。然而,身處閉路電視密布的香港,我們可能早已置身監視風險之中。IT業界指出,本港閉路電視錄像,足以讓人工智能分析年齡、性別、衣着等特徵,這種後期分析的工作,目前法例難以監管。再者,儲存大量錄像的系統一旦被黑客入侵,附近居民的出入時間、生活習慣無所遁形,不知情的居民將置身遇劫、盜竊等危機。業界認為,目前錄像存儲及使用單靠業界自律,再不規管,公眾對新科技的恐懼難以解決。

沙田第一城 (資料圖片)

沙田第一城 (資料圖片)

為減少保安員人手,沙田第一城管理公司早前擬引入人臉識別技術,系統將備存住客的臉部特徵,用作區分進入屋苑的住客及陌生人,並記錄出入時間。消息一出即引來居民反對,並叫停系統試用。Apptech董事李治緯坦言,同類事件並不陌生,曾有港企擬引入人臉識別門禁系統,但在要求員工拍照記錄生物特徵時,遭部分員工拒絕,令系統胎死腹中,「公司無理由以不肯用新系統為由炒人,同時使用新舊系統亦不合成本效益。」

零售商分析消費者習慣

人臉辨識的私隱問題近年廣受關注,但相關技術早已在港應用,機管局去年於離港大堂引入的自助保安閘口,已有採用人臉辨識技術,並擬於明年將技術擴展至登機閘口,但強調系統不會儲存旅客容貌,數據只供該次登機使用。政府早前於九龍灣試用智慧燈柱時,亦決定暫不啟動攝錄功能,釋除監控疑慮。

此外,網上有多家公司,聲稱其人臉辨識系統,除了可用作出入閘門禁,並從鏡頭中找出黑名單人物外,零售商更可辨識消費者性別、年齡,並計算顧客停留時間,分析消費者習慣。本報聯絡其中一家提供服務的公司,職員僅表示,相關應用存在多時,分別只在於系統準確度,並坦言坊間已有相關應用,惟拒絕透露應用情況。不過,本報訪問多名IT業界均認為,目前本港零售業對人臉識別應用仍流於概念,因相關成本過高,以及消費者對私隱的憂慮等。

人臉辨識發展迅速,業界指現有的閉路電視錄像,足以讓人的行蹤無所遁形。

人臉辨識發展迅速,業界指現有的閉路電視錄像,足以讓人的行蹤無所遁形。

鏡頭覆蓋足夠  有力辨識身分

雖然人臉辨識應用尚未普及,但君宇人工智能策劃總監黃君保認為,通過布滿香港的閉路電視系統,現有科技足以讓人的行蹤無所遁形。他解釋,即使錄像並非高清,人工智能仍有認力辨識人的身分,「只要鏡頭覆蓋率足夠就可以,即使有盲點,仍可以在識別衣着、背囊及步姿的輔助下,追蹤特定人物的行蹤。」

黃君保形容,人工智能的辨識方法,與警察查案取得錄像後,利用肉眼辨別目標的方法無異,分別在於系統分析速度更快,並可辨識鏡頭中多個人物。他坦言憂慮商界利用閉路電視錄像進行分析,「我未必想讓其他人了解我的行蹤,甚至是用作針對式宣傳,如果商場現在應用技術,我們的選擇只有不進入商場,而不可以拒絕被記錄。」

就此,執業律師蘇文傑解釋,本港法例要求任何人收集及使用他人的個人資料時,須告知對方用途,而用作分析的資料一旦可還原資料當事人的身分,亦受私隱條例規管,但他以商場為例,如其商場網頁的私隱政策聲明中有列出錄像用途,原則上已履行告知當事人的責任,亦毋須事先得到同意,便可以使用資料。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雲端儲存影像  難防黑客盜用

即使裝設鏡頭的公司無意應用人臉辨識技術,惟錄像資料一旦被黑客盜取,引來的危機更大。黃君保指出,不少公司會將閉路電視影像上載至雲端儲存,集合大批影像的雲端網絡,一旦被黑客入侵,將為被拍攝者帶來人身安全危險。李治緯以一個全面使用人臉辨識保安系統的屋苑為例,系統除了保存住客的獨有人臉特徵,更會記錄住客出入屋苑、會所等設施的時間,一旦外泄至不法之徒手中,後果不堪設想,但他坦言資料的使用及保存方式目前靠管有者自律,未有明確監管。

其實IT業界已提出平衡科技發展及私隱的方法,李治緯指出,目前的技術可以在不儲存影片下,直接分析畫面,並將有用資料直接轉化成數字,避開儲存大量影片的私隱外泄問題,惟此舉源於部分業界自律及對私隱的關注,並非法例或守則。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亦指出,以保安鏡頭為例,目前的行為分析技術,可在發現懷疑犯罪行為後,始完整記錄影像,保護其他公眾的私隱,但相關的私隱管理方式,本港未見討論。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出錯率高  執法易捉錯人

內地警方去年多次使用人臉辨識技術,在歌手張學友舉行巡迴演唱會期間,現場捉獲多名逃犯。不過,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提醒,標榜準確度高的人臉辨識系統一旦用作執法,會發生捉錯人的問題。他指出,英國有大學研究團隊分析倫敦警察的試驗後,發現人臉辨識系統出錯率達八成,亦有市民經常被錯認為可疑人士而遭截停查問,引來侵犯人權及威脅集會自由的問題。

他續說,美國三藩市、奧克蘭、劍橋等城市,已陸續立法禁止政府運用人臉辨識作監控,「科技愈進步的城市,似乎愈抗拒人臉辨識技術,這個趨勢值得我們注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