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有校長認為活動流於表面及形式化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每年開學,教育局都會舉辦俗稱「承諾日」,讓學校在開學時為學生舉行宣誓儀式,及一系列公民教育活動,讓學生學習正向價值觀。今年則首次將活動主題「感恩珍惜.積極樂觀」納入獨立申請資助範圍,每所中小學、幼稚園最高可獲二十萬。不少學校對措施表示歡迎,認為更能貫徹感恩教育,也認為主題能夠切合當下社會環境。不過也有意見擔心,相關撥款出台,令學校「為做而做」、加重教師工作量,加上「承諾日」流於形式化,狀似「誓師大會」,實際成效存疑。 
○三年「沙士」後,教育局每學年推出「我的行動承諾」公民教育活動,首三年均以公共衞生為主題,至近年該活動改以培養心靈健康,以及強調正向價值觀。當局今年初將活動主題定為「感恩珍惜.積極樂觀」,並首次就「承諾日」活動設立獨立撥款,於七月發出通函,各中小學,以及非牟利幼稚園可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微型撥款,上限為二十萬元,以推行一學年或跨學年的全校參與活動。

教育局自○三年起舉辦「我的行動承諾」活動,今年首次將其納入優質教育基金資助。

教育局自○三年起舉辦「我的行動承諾」活動,今年首次將其納入優質教育基金資助。

教育局表示,學校不須向局方報名參加,故無統計全港參與該活動的學校數目。事實上,不少中小學均會在開學初舉辦「承諾日」,動員學生參加宣誓儀式,日常則在德育課上加入對相關主題的講解,通常不會動用額外資源籌備,故期望增設撥款,可將「承諾日」變成「承諾年」,增加活動延續性。

香港資助小學校長會主席、聖公會聖雅各小學校長張勇邦稱,以往學校為學生舉行宣誓儀式後,礙於資源有限,對行動承諾的後續活動可謂「各自精采」,「相信學校動用津貼舉辦相關活動,能讓學生對這些價值觀有更深刻認識。」獅子會中學校長林日豐認同,增設撥款後能讓「承諾日」的主題不止是口號,學校可因應主題關鍵字,構思更多種類活動供學生參與,深化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讓學生通過拍攝與感恩、積極為題的微電影,並在校園電台裏播放,將主題逐點加到學生的生活實踐中。」

撥款計畫出台後,有不少學校表示有興趣申請,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李惠利中學便是一例,該校正就草擬計畫書申請撥款,預計十月才開展相關活動。校長張欽龍表示,「感恩」是該校已定的新學年主題,上月得知與教育局的「我的行動承諾」主題一致,順理成章參加今屆「承諾日」活動。

該校輔導主任劉慧嬋指出,早前與駐校社工傾談後,相信感恩教育對學生尤其重要,故在新學年的周年計畫中加入「感恩周」活動,同時在中一新生參加的暑期適應課程,加入感恩學習元素,「希望學生正式入學前,學會感謝身邊的人與物。」她表示,初步打算使用二十萬基金撥款,舉辦海外交流團,「我們希望可通過撥款,資助學生到日本考察,學習當地的感恩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有中學校長寄望藉「承諾日」,協助學生在當下社會環境中積極自處。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校長潘淑嫻認為,今年主題可以鼓勵學生用正面心態,應對社會事件。即使他們的立場和理解不同,也可以通過在敬師日及班主任課參與「承諾日」活動,學會尊重、包容及疏解情緒,「不過解說時,便未必以今次的社會事件作為教材。」

不過,舉辦「承諾日」多年的老師認為,日常已有足夠活動涵蓋主題,擔心申請撥款會令價值觀教育變得「為做而做」外,也限制了老師設計活動的彈性。負責德育及公民教育組的林老師稱,他任教的學校一直有舉辦「承諾日」,除了開學宣誓禮外,也會將「感恩、積極」等主題貫穿在各主要早會、班主任課等,憂慮額外申請撥款反會「疊牀架屋」,「現在學校有自由度決定如何舉辦(承諾日),活動也可以較自由,一旦申請撥款,舉行形式會被牽着鼻子走,變相綁手綁腳。」

有「校政專家」之稱的退休校長雷其昌坦言,中小學近年獲得各種基金撥款,形容經費近乎「水浸」,毋須再申請多項資助,再加重教職員的工作壓力,「由於人手所限,學校籌備活動必須按優次,例如先舉辦STEM活動,『承諾日』這類活動自然變得次要。」

有不願具名的中學校長則認為,「我的行動承諾」活動流於表面及形式化,在目前的敏感時期,這種形式化活動,未必可發揮正面效果,「思想較激進的學生或會認為學校舉辦『承諾日』,是在搞意識形態,因而拒絕接受其他輔導,有機會達致反效果。」他續指,不少學校在開學禮加插「誓師大會」環節,並無實際成效,「全校師生在球場一同讀出承諾,最終只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