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姜維降魏被指叛臣賊子 東晉武將發現密信還他清白

歷史長河

姜維降魏被指叛臣賊子 東晉武將發現密信還他清白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姜維降魏被指叛臣賊子 東晉武將發現密信還他清白

2019年09月16日 10:00

可惜的是蜀國投降,不是只是一個人能阻。

三國是歷史上一段大亂世,又因小說為《三國演義》讓我們記得這時期的厲害人物。魏蜀吳三國不斷征戰,大家都想一統天下,而三國中以蜀漢實力最弱。但是蜀漢出現了厲害人物諸葛亮,治理內政厲害,在劉備建立蜀漢時發揮重要作用。

更多相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可惜的是蜀國投降,不是只是一個人能阻。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作為蜀國大功臣,諸葛亮生前身後都有極高名譽,加上後世文臣作為輿論控制者,對諸葛亮都有本質的認同。及至後期的《演義》,更將諸葛亮塑造到出神入化。然而,他的高徒姜維則不同,對於他的爭議一直以來南轅北轍。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不過反對派激憤得多了,東晉史學家孫盛說姜維「不忠、不孝、不節、不義、不智、不勇」,《三國志》陳壽更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那麼,真實的姜維究竟屬哪一種人,一封信揭開真相。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蜀中大臣大多反對姜維北伐,得到劉禪信任的宦官黃皓也操弄權柄。姜維及後殺黃皓不成,只能到沓中屯田避禍。待到司馬昭五道伐蜀時,姜維為了擺脫牽制自己的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大軍,但鄧艾卻從陰平偷襲成都,在劉禪投降後,他敕令姜維向魏軍投降。姜維投降鐘會,將鐘會等武將帶入蜀地,這時,姜維被指他為叛臣賊子,心向魏國。

蜀國這一宮廷密檔,僅僅23個字證實姜維是詐降,望後主劉禪明白他並非真心投降,並能委屈隱忍數日。據《蜀志·姜維傳》注引《晉陽秋》載:「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事實上姜維生前最後還策劃千古奇謀,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恢復漢室。但是,實情與司馬昭預料一樣:「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國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只自滅族耳。」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諸葛亮 (網上圖片)

作為蜀國大功臣,諸葛亮生前身後都有極高名譽,加上後世文臣作為輿論控制者,對諸葛亮都有本質的認同。及至後期的《演義》,更將諸葛亮塑造到出神入化。然而,他的高徒姜維則不同,對於他的爭議一直以來南轅北轍。

專記載東漢至東晉名流及軼文趣事的《世說新語》說,姜維「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同僚郤正更讚揚他「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再加上在羅貫中《演義》筆觸中,姜維繼承孔明遺志,獨撐風雨飄搖中的「殘蜀」,實屬悲壯。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不過反對派激憤得多了,東晉史學家孫盛說姜維「不忠、不孝、不節、不義、不智、不勇」,《三國志》陳壽更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那麼,真實的姜維究竟屬哪一種人,一封信揭開真相。

姜維原是天水冀縣人,父親犧牲於漢胡戰事,因此姜維得以做官。姜維出生時,官渡之戰才剛結束,曹操便逐漸擁有中原。當時姜維及其家人,名義上屬於漢朝,而在曹魏取代漢朝後,姜維等人便成為了魏邊臣,鎮守天水一帶。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卻被懷疑有異心,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姜維在蜀漢中嶄露頭角,只不過姜維原是魏人,即使有孔明極力保薦,但不能立即委以重任,而在朝中政治排名,姜維一直位於蔣琬、費禕之後。等到費禕死後,姜維便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北伐,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以及郭淮等人多次交手,互有勝負。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蜀中大臣大多反對姜維北伐,得到劉禪信任的宦官黃皓也操弄權柄。姜維及後殺黃皓不成,只能到沓中屯田避禍。待到司馬昭五道伐蜀時,姜維為了擺脫牽制自己的鄧艾等人,退守劍閣,阻擋鐘會大軍,但鄧艾卻從陰平偷襲成都,在劉禪投降後,他敕令姜維向魏軍投降。姜維投降鐘會,將鐘會等武將帶入蜀地,這時,姜維被指他為叛臣賊子,心向魏國。

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在姜維死後的第82年,發現了答案。

公元346年,東晉桓溫起兵,攻入成都收復蜀地。桓溫幕僚將軍孫盛,在蜀漢的故宮中發現一份密檔,是姜維寫給劉禪的一封密信。據《華陽國志》載,密信上面只有23個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姜維 (網上圖片)

蜀國這一宮廷密檔,僅僅23個字證實姜維是詐降,望後主劉禪明白他並非真心投降,並能委屈隱忍數日。據《蜀志·姜維傳》注引《晉陽秋》載:「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事實上姜維生前最後還策劃千古奇謀,打算利用鐘會反叛曹魏,恢復漢室。但是,實情與司馬昭預料一樣:「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以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國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若作惡,只自滅族耳。」

姜維作為蜀國大將,堪稱「諸葛亮第二」,不可能沒有洞察到蜀國軍民人心,但是他復國心切,無其他路可走,只能兵行險著。因此,姜維可說是「挽瀾之孤臣」。最終,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時年六十二歲。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