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你的姓氏是哪位上古大帝後代? 中華姓氏起源

歷史長河

你的姓氏是哪位上古大帝後代? 中華姓氏起源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你的姓氏是哪位上古大帝後代? 中華姓氏起源

2019年09月19日 10:00 最後更新:18:55

中華姓氏的起源,多是「上古八大姓」演變而來。

絕大多數人出生後就有姓名,名字都是長輩起,也常常蘊藏著長輩對後輩的希望。至於姓氏,也是絕大部分從父輩那裡繼承來。只要我們深入了解,不難找到長輩姓氏的源頭。

更多相片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反映先民圖騰崇拜 (網上圖片)

中華姓氏的起源,多是「上古八大姓」演變而來。

西周青銅器銘文也有反映分封情況 (網上圖片)

「姓」最早源於圖騰崇拜,在原始部落中,往往以各個部落的圖騰作為整個部落的稱呼,再慢慢演變成區別於其他部落的標誌,最終也就演變成為了姓。因此,有相同的姓也就被視為一家。這裡只說了「姓」,而通常,我們是將姓和氏連起來使用。

周武王姬發像 (網上圖片)

至於「氏」則是從姓演變出來。西周實行分封制,諸侯被分封到各地,後來各地諸侯就以封地作為自己標誌,「氏」也就出現。隨著分封深入,諸侯越來越多,「氏」也越來越多,最終這些氏成了姓。所以,姓氏二字原本意義不同,但隨著周朝沒落,貴族江河日下,姓的地位就沒那麼高,慢慢百姓也不區分姓氏。所以,在後世典籍中,姓和氏也就連在一起使用。

明戴進《渭濱垂釣圖》,描繪周文王拜訪隱居垂釣的姜太公 (網上圖片)

姬姓現在雖不常見,但是名副其實「萬姓之祖」。據統計,八成以上的姓氏都是由姬姓演化出來。先秦著作《左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而目前華人最多的姓氏之一「張」的一個出處也是姬姓。《通志氏族略》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如今大姓張氏是起源於姬姓,在三家分晉後,為韓國效力,逐漸壯大。

而姜姓也是演化姓氏非常多的上古八姓之一。我們熟知的姜子牙為「姜」姓代表。姜姓出自炎帝,據說炎帝在姜水旁定居,就用姜水的名字作姓。姜姓的後人被冊封在齊地,也就是齊國。戰國後期,田氏代齊,原來的姜氏後人分散至各地,形成了各種姓氏。據統計,姜氏演變而來的姓氏有100多個,例如呂、許、謝、紀、丘、盧等。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反映先民圖騰崇拜 (網上圖片)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豬龍,反映先民圖騰崇拜 (網上圖片)

「姓」最早源於圖騰崇拜,在原始部落中,往往以各個部落的圖騰作為整個部落的稱呼,再慢慢演變成區別於其他部落的標誌,最終也就演變成為了姓。因此,有相同的姓也就被視為一家。這裡只說了「姓」,而通常,我們是將姓和氏連起來使用。

然而,「姓」來源於母系社會,在母系氏族時期,社會以女性為中心,由於那時實行通婚制,很多人只知道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是誰,因此,「姓」也都是以「女」字為偏旁部首。例如,炎帝姓姜、黃帝姓姬、少昊姓嬴、禹姓姒、舜姓媯。事實上,雖然我們的姓氏很多,但是都起源於最初的上古帝王,是從八個姓中演變而來的。這八大姓就是:姬、姜、姚、嬴、姒、妘、媯、姞。

西周青銅器銘文也有反映分封情況 (網上圖片)

西周青銅器銘文也有反映分封情況 (網上圖片)

至於「氏」則是從姓演變出來。西周實行分封制,諸侯被分封到各地,後來各地諸侯就以封地作為自己標誌,「氏」也就出現。隨著分封深入,諸侯越來越多,「氏」也越來越多,最終這些氏成了姓。所以,姓氏二字原本意義不同,但隨著周朝沒落,貴族江河日下,姓的地位就沒那麼高,慢慢百姓也不區分姓氏。所以,在後世典籍中,姓和氏也就連在一起使用。

由於我們的姓氏是從上古八大姓演變出來,這些姓最終演變成哪些姓氏?先說演化出姓氏最多的「姬」姓。

周武王姬發像 (網上圖片)

周武王姬發像 (網上圖片)

姬姓現在雖不常見,但是名副其實「萬姓之祖」。據統計,八成以上的姓氏都是由姬姓演化出來。先秦著作《左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而目前華人最多的姓氏之一「張」的一個出處也是姬姓。《通志氏族略》載:「張氏,世代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代仕韓,後漸成望族。」如今大姓張氏是起源於姬姓,在三家分晉後,為韓國效力,逐漸壯大。

至於「媯」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媯姓為虞舜的姓,因住在媯河附近得名。媯水就是在如今北京、河北、山西一帶。而現在比較常見的姓氏,同時也是華人最多的姓氏之一的「陳」,就是媯姓演變而來。據記載,「陳」姓是在周武王滅商後,找到舜帝的後代,把他分封在了陳國,後人就以國名為姓。

明戴進《渭濱垂釣圖》,描繪周文王拜訪隱居垂釣的姜太公 (網上圖片)

明戴進《渭濱垂釣圖》,描繪周文王拜訪隱居垂釣的姜太公 (網上圖片)

而姜姓也是演化姓氏非常多的上古八姓之一。我們熟知的姜子牙為「姜」姓代表。姜姓出自炎帝,據說炎帝在姜水旁定居,就用姜水的名字作姓。姜姓的後人被冊封在齊地,也就是齊國。戰國後期,田氏代齊,原來的姜氏後人分散至各地,形成了各種姓氏。據統計,姜氏演變而來的姓氏有100多個,例如呂、許、謝、紀、丘、盧等。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小眾的「姒」姓。姒姓的祖先是大家熟知的大禹。「姒」姓被普遍認為是夏王朝的後裔,因為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寵愛的褒姒就是姓「姒」。這個姓氏年代歲久遠,但是人數比較少,據統計全國不超過2000人。北京、上海、天津、黑龍江、陝西、雲南等地,甚至台灣也有姒姓的子孫。

往下看更多文章

張璪作畫「雙管齊下」 山水松石驚艷眾人

2024年03月25日 20:00 最後更新:11:31

「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唐代朱景玄所寫的《唐朝名畫錄》,在卷九十七有提及:「惟松樹特出古今,能用筆法。嘗以手握雙管,一時齊下,一為生枝,一為枯枝。」

唐代畫家張璪不但擅長文學,其畫技還十分高超。當朝宰相劉晏很欣賞他的畫,還特意邀請他去京城,舉薦他擔任檢校祠部一職。可是後來張璪因事獲罪,被相繼貶為衡州司馬以及忠州司馬。由於張璪在官場上鬱鬱不得志,以至於他把更多的心思和時間都放在畫畫上。他山水松石畫中激越的筆勢、颯爽英姿吸引了時人的目光,甚至連當時有名的畫家畢宏都問他到底師從何人。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曾畫有《松石圖》、《寒林圖》、《松竹高僧圖》等作品,並著錄於《宣和畫譜》,但其實多數作品已失傳。(網上圖片) 

張璪善畫山水,尤精松石。雖然他的技法受到王維水墨畫的影響,但他也有自己獨創的技法和風格。因為他的松石畫常常透露出獨特的意象,所以總是引起京中的猜畫風潮。每當畫成,人們都會爭相搶購。

建中三年,張璪作畫於長安。聽說當時張璪手執兩筆,同時作畫。更人驚訝的是,兩支筆可以畫出不同的景象。一支畫出鮮活的松枝,另一支畫出幹枯的樹幹,氣勢超然。要是張璪畫到得意之處,更是會以手醮色,直接揮塗。可別小看張璪的指畫,他可以單憑手指就把山石的凝重,泉水的徑流,表現得活靈活現。凡是看過他作畫的人,沒有一個不佩服他那雙管齊下的本事,甚至後來王默的「腳蹙手抹」也是受到張璪指畫的啟示。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雙管齊下 (網上圖片)

面對畢宏的提問,張璪僅回答了一句「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當中的「造化」指的就是大自然,「心源」也即作者的內心感悟,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大自然是藝術的根源,而畫師們就該師法自然。可是自然之美能不能轉換成藝術之美,還是得看藝術家的內心情思和作畫構設。張璪的這句話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雙管齊下」這個成語,成語中的「管」字其實就是筆的意思,原指手握雙筆同時作畫;後比喻做事同時兩個方面進行或同時使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