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補種樹木於半年內,未遇颱風便已「壽終正寢」。

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政府收到逾6萬宗塌樹報告,並在一年間補種逾萬棵樹。不過,《星島日報》記者與多名樹木專家視察多區,發現新種樹木經已浮現潛在風險。除了錯誤選樹、生長環境有限等問題,專家直斥樹苗本身質素欠佳,加上水分及泥土養分不足,有補種樹木於半年內,未遇颱風便已「壽終正寢」,反映部門未吸取風災教訓,犯下種樹與護理的「五宗罪」,建議政府城市設計及綠化規劃同步,避免「盲種樹」而複製山竹災情。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資料圖片

去年超強颱風「山竹」襲港。資料圖片

去年9月山竹襲港期間,全港廣泛樹木損毀,政府共收到逾6萬8百宗塌樹個案,暴露出過往植樹不當的規劃災難。颱風過後,各部門立即清理塌樹及樹枝,今年3月起逐步補種樹木,至今已補種逾1萬2千棵苗木,發展局預計於明年第二季完成各區街道、公園及公路旁的補種工作。多位專家分析新種樹木的弊病,歸納出選樹種、驗收樹苗、種植方法、樹木護理及植樹規劃等「五宗罪」。

「樹博士」詹志勇(左)視察深盛路的黃花風鈴木,質疑泥膽太細令樹根難以生長落地而枯萎。

「樹博士」詹志勇(左)視察深盛路的黃花風鈴木,質疑泥膽太細令樹根難以生長落地而枯萎。

選樹種是植樹規劃的第一步,發展局為重整本港種樹計畫,於去年底推出《街道選樹指南》,以「植樹有方、因地制宜」為原則,建議種植80種較少見的樹種,以增加街道植物多樣性。惟長春社總監蘇國賢於山竹後審視多個補種地點,直斥政府的整體植樹思維並無特別改進,更無因經歷山竹而得到教訓,繼續選錯樹種、不理會泥土質素等,「連為樹苗供水的水袋都空空如也,根本不能為新樹供水。」

深水埗深盛路。

深水埗深盛路。

資深樹藝師劉文忠亦指,政府在補種前未有詳細分析塌樹死因,「如果塌樹本身並無健康問題,那個位置有機會是受風位,不應該再補種。」註冊樹藝師陳傑鴻說,各部門在山竹後繼續按慣例植樹,選擇會開花、快生長的樹種,注重美觀多於樹木的生長特性,《指南》建議形同虛設。發展局卻解釋,部門在選取補種樹木的品種時,除參考《指南》外,亦會考慮附近一帶現有樹木及評估種植場地的環境、樹木的生長習性等作出配對。



以深水埗深盛路為例,道路兩旁有多幢住宅高樓,關注補種樹木的深水埗區議員袁海文形容,山竹吹襲下該處形成「颱風隧道」,逾70棵樹木過半數被強風吹塌,當中既有逾10年樹齡的白蘭,亦有於天鴿後補種的幼樹。